隨著魏、吳兩國在東線戰場上的兵力與物資投入日益加劇,那片廣袤的土地上,戰爭的陰霾愈發沉重,雙方的對峙如同拉鋸般綿延不絕,戰況之慘烈,史無前例。後世史書,以“絞肉機”之名,銘記了這場吞噬無數生命的戰役,其殘酷程度,可見一斑。
在這片烽火連天的土地上,劉諶與魏永寧如同兩名孤獨的旅者,穿梭於吳國的腹地,他們的腳步踏遍了鄉村與城鎮,目睹了戰爭給普通民眾帶來的無盡苦難。劉諶的目光,更多地聚焦於吳國的民生百態,他所見之處,皆是兵丁橫行,大肆抓捕壯丁,搜刮民脂民膏,以充軍需。儘管心中憤憤不平,劉諶卻礙於身份,無法公然挺身而出,只能暗自施以援手,用有限的銀兩,試圖緩解一二。然而,杯水車薪,面對成群結隊被擄走的百姓,以及滿載而歸的糧車,劉諶的心中充滿了無力與無奈。從那些兵丁的口中,他得知了這場戰爭背後,是對徭役與糧食的無盡渴求,而這一切,最終都落在了無辜百姓的肩上。
更為令人心寒的是,劉諶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踏入了一座名為張家莊園的府邸。這座莊園,據說是吳國左將軍張布某位親眷的私產,其規模宏大,奴僕眾多,身強力壯者不下萬人,糧食更是堆積如山,彷彿是一個與世隔絕的小王國。令人詫異的是,即便官府對此心知肚明,卻不敢有絲毫干涉,既不敢徵召這裡的壯丁,也不敢討要一粒糧食。這種特權與不公,讓劉諶心中五味雜陳。
在與張園主的交談中,劉諶的臉上雖強作鎮定,但內心的波瀾卻難以平息。張園主言談間,透露出對當下局勢的洞悉與利用,他坦言,戰爭之下,百姓失去了家園與生計,唯一的出路便是投奔如他這般的大戶,成為沒有戶籍、沒有自由的奴僕。至少,在這裡,他們不會被官府抓走充軍,也不會因飢餓而亡。張園主甚至自詡為救世主,聲稱若沒有他的庇護,這些“屁民”只能淪為路邊餓殍。言辭之間,滿是得意與傲慢,讓劉諶感到一陣陣的心寒。
在這一日的所見所聞中,劉諶深刻體會到了戰爭的殘酷與人性的複雜。他意識到,自己雖有心改變這一切,卻苦於勢單力薄,無力迴天。夜幕降臨,劉諶躺在張家莊園的客房中,輾轉反側,難以入眠。他的心中,既有對百姓苦難的深切同情,也有對張園主之類權勢者的深深厭惡。最終,他做出了決定,不能繼續在這裡沉淪,他要親眼去看看那揚州的戰場,去感受那刀光劍影背後的真實與殘酷,或許,在那裡,他能找到改變這一切的契機。
於是,次日清晨,劉諶告別了張家莊園,踏上了前往揚州戰場的征途。
這幾日,魏永寧心中的憋悶如同巨石壓胸,難以抒解。每每衝動湧起,欲要大開殺戒,以洩心頭之恨,卻總被劉諶及時攔下。魏永寧深知,即便殺伐果斷,也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反而可能引來更大的禍端。然而,那份被壓抑的憤懣,卻如同野火燎原,燒得她心緒難寧。
劉諶的阻攔,雖出於善意,卻讓魏永寧的心情更加憋悶。她對劉諶的情感,也因此變得複雜而微妙。一方面,她瞧不起劉諶的畏手畏腳,認為他過於婦人之仁;另一方面,她又無奈地承認,劉諶的顧慮並非沒有道理,自己的一時衝動,確實可能帶來無法預料的後果。
於是,魏永寧只得強壓下心中的怒火,默默陪伴在劉諶身旁,一路前行。她甚至開始稱呼劉諶為“王爺”,以表示自己的不滿和憤懣,然而劉諶也只能無奈的一笑了之。
隨著揚州戰場的輪廓在地平線上漸漸清晰,兩人的行動也隨之變得愈發謹慎。他們放慢了腳步,每一個動作都力求不引起旁人的絲毫注意。周遭的氛圍愈發緊張,空氣中似乎都瀰漫著戰火的硝煙。終於,當江面上那艘艘巍峨的戰船緩緩映入眼簾,他們知道,揚州戰場已然近在咫尺。
戰場上,丁奉和石苞的軍隊正在廝殺,刀光劍影,塵土飛揚,戰鼓之聲震耳欲聾。丁奉,一員勇猛的吳國將領,身先士卒,手持長槍,衝鋒陷陣,所向披靡。他的眼神銳利如鷹,時刻盯著戰場的每一個角落,尋找著敵軍的破綻。在他的帶領下,吳軍士氣高漲,戰士們奮勇殺敵,無所畏懼。
而石苞,作為魏軍的統帥,同樣展現出了非凡的指揮才能。他冷靜沉著,站在高處,俯瞰整個戰場,對敵我雙方的態勢瞭如指掌。他手中的令旗揮舞,指揮著魏軍有序地進攻與防守,進退之間,盡顯大將風範。
兩軍交鋒,戰況異常激烈。箭矢如雨,不斷劃破長空,落在雙方的陣地上。戰士們的吶喊聲、戰馬的嘶鳴聲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悲壯的戰爭畫卷。
在戰場的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