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收購批發,大家都嚐到了甜頭。”魯成升說,“如今各家的積極性高得很,幾乎家家都把院子利用了起來,都搞了些簡易棚子搞菌類種殖。照我看啊,那架勢比蔬菜大棚還熱火!”
“那也行啊,不管怎樣只要村民知道創收就好!”潘寶山心裡很美,看來前段時間沒白忙活,處處開始見效。
效應的放大是不用宣傳的,斜溝村的大棚菜、大陡嶺村的金銀花還有瓜坡村的養殖搞得有聲有色,引得其他各村村支書很急火,是不是真的想為老百姓致富不講,起碼揩起油來會很厚實。
窪窯村的村支書郭二良第一個坐不住,託魯成升請潘寶山到他村裡去考察,也想上個鄉里面認可並支援的專案。
魯成升把事情跟潘寶山說了,潘寶山很高興,剛好他也新物色了一個專案,鮮切花。然而這一次,潘寶山並不打算只是在窪窯村搞試點,有了設施蔬菜和金銀花的經驗,綜合起來得高起點謀劃一下。
潘寶山召集了各村兩委負責人會議,專門就高效經濟作物種植進行統籌,重點是設施蔬菜和鮮切花種植推廣,還有特色養殖。
潘寶山提出三大基地建設,一個是設施蔬菜基地,一個是金銀花種植基地,還有一個是鮮切花基地。
“到時鄉里整合流轉土地資源,希望在座的各位要積極配合,不要死摳著自己村的地不放,而且放出去的土地也不是沒有補償,會有新的地塊划過去。”潘寶山先打了個預防針,“現在詳細的規劃正在做,大體上是以斜坡村為中心搞設施蔬菜專案基地,以大陡嶺村為中心搞金銀花專案基地,以窪窯村為中心搞鮮切花專案基地。醜話我可說在前頭,這是鄉里的大事,誰要是沒有大局觀誰就下,不換觀念就換人,不能幹還呆在臺上幹什麼?村支書和村主任的位子也不是離了哪個人轉不動了是不是?”
潘寶山這個預防針打得很及時,也很有氣勢,搞得會場氣氛一度很緊張。
“當然了,我說的是題外話,相信各位能有很清醒的認識,對鄉里的決定回支援擁護的。”潘寶山笑了起來,“你們說呢?”
還怎麼說?臺下當然是隨聲附和。潘寶山也知道這很無聊,但對調節氣氛來說有必要。
氣氛一得到鬆弛,潘寶山又開始上新一輪的緊箍咒。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現在老百姓的維權意識很強,對土地政策掌握得也很好,到時土地流轉過程中難免有刺頭兒。”潘寶山說到這裡環視了一下,“對待他們不能粗暴,要採取溫和的法子,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否則事情鬧大了對基地建設有負面影響,一旦出現問題,就要追究責任到具體人頭!”
“要是就有那麼個別腦筋不轉彎的人不聽指揮咋辦?”王三奎問。
“那就要看你們的能耐了。”潘寶山把球踢了回去,“基層領導難當就難在這個地方,你們不要撂挑子推責任,有困難自己解決。”
王三奎被阻了回去,也就沒人再說話。
散會後,潘寶山找到王三奎一通批評,說有些事不能擺到檯面上,可他偏偏要抖出來。具體問題具體對待,要求和口號是一回事,具體執行又是另一回事,這也是一種潛規則。王三奎當然不知道,就是知道了也領會不深,所以潘寶山也沒多說,就告訴他只要不出亂就行,具體方法自己掌握。另外,還要做好相關前期準備,等市健達醫藥公司來人考察。
幾天後的上午,魯少良就帶著隊伍來了。梁延發對這事採取迴避態度,按照既定方針不參與,讓潘寶山找仲崇幹。仲崇幹也不願意,他是抱定了大事不深問小事不過問的態度,等現成的可以,出力去幹不行。
“梁鄉長,一二把手不出面,健達公司方面會不會覺得咱們誠意不夠?”潘寶山問梁延發。
“你編個理由都不在家就可以了嘛。”梁延發懶洋洋地說,“而且健達公司來的不也是個副總?”
潘寶山只好照此行事,也不能主動提出請黃開建過來撐下場面。
好在魯少良對此並不在意,他講的是實在,別的無所謂,關鍵是基地的事情能不能敲定。
最後,潘寶山陪魯少良他們到大陡嶺村金銀花種植區,介紹了相關情況。魯少良邊聽邊讓土壤勘測專業人士進行初步勘察。
情況很好,土質特性很合適,氣候也不錯。
“夾林鄉能拿出多少土地?”魯少良問。
“幾千畝是沒問題的。”潘寶山說,“已經種植的幾百畝只是個示範,以此中心,附近可以相對集中流轉五六千畝。”
“一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