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濮陽興在散朝之後,緩緩踏回了自己那莊重而沉靜的府邸。今日的朝會,如同一場未散的陰霾,仍舊縈繞在他的心頭,令他感到頗為棘手。朝堂之上,眾臣對蜀國的痛恨之情猶如烈火烹油,熊熊燃燒,全然不顧吳國當下軍力的匱乏,紛紛執意主張伐蜀。這種盲目的衝動,無疑是將吳國推向了危險的邊緣,讓濮陽興心中憂慮重重。
他正坐在書房中,沉思著如何化解這場潛在的危機,卻見下人匆匆來報:“宮中來人,召丞相進宮議事!”濮陽興聞言,心中不禁泛起一絲狐疑。然而,事不宜遲,他隨即整衣束帶,跟著宮人迅速前往後宮。
一路上,濮陽興的心中五味雜陳,既擔憂朝堂的局勢,又好奇宮中究竟有何急事。待他來到後宮,只見吳景帝孫休已然躺在了床上,面色蒼白,氣息微弱,顯然是身患重病。濮陽興心中一緊,連忙上前詢問太醫。太醫面露難色,低聲答道:“此乃急病,恐有性命之虞。”
濮陽興聞言,心中更是沉重。他望向床上的孫休,只見孫休的眼神中透露出無盡的疲憊與無奈。當孫休看到濮陽興來到身邊時,口中發出“嗬嗬”的聲音,顯然已經無法用言語來表達自己的意思了。然而,他的眼神卻異常堅定,緊緊地握住濮陽興的手臂,手指顫顫巍巍地指向了站在一旁的太子孫莔。
濮陽興心中明瞭,這是孫休在將太子託付給自己。他感受到孫休那沉重而信任的手掌,心中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感動與責任。他跪在地上,老淚縱橫,口中鄭重地說道:“臣必不負陛下重託!定當竭盡全力輔佐太子,保我吳國江山社稷!”
孫休聽到濮陽興的誓言,眼中閃過一絲欣慰。他慢慢地合上了自己的雙眼,彷彿是在告訴濮陽興,他可以放心地去了。是歲,公元264年9月3日,吳景帝孫休駕崩,年僅三十歲。他的離去,無疑給吳國帶來了巨大的震撼和悲痛。然而,濮陽興卻深知,自己不能沉浸在悲痛之中,他必須肩負起孫休託付的重任,此時應該迅速去知會其他朝臣。
濮陽興腳步匆匆,如疾風般卷向左將軍張布的府邸。當他一臉凝重地向張布說明原委,吳景帝孫休已然駕崩,且需託孤於年幼的太子之時,張布眼中的神色瞬間凝固,透出一股難以掩飾的震驚。在內心深處,張布也不免泛起一絲嫉妒的漣漪,為何託孤之事竟未將自己納入其中?
儘管張布身為權傾一時的重臣,但他此刻並未過多沉溺於個人的情緒之中,而是迅速與濮陽興展開了緊密的商議。兩人一番計較之後,決定即刻前往拜見朱皇后,懇請她暫攝朝政,垂簾聽政。畢竟,太子年幼,不過十歲稚齡,直接親政無疑是天方夜譚。
次日,朝會之時,龍椅之上空空如也,唯有其後垂掛著一襲簾幕,顯得格外莊重而神秘。朱皇后萬萬沒想到,自己竟也有執掌朝政的一天,心中難免湧起一陣激動與忐忑。
群臣們得知吳景帝孫休駕崩的訊息後,一時之間也陷入了短暫的慌亂之中。然而,當他們得知如今是朱皇后秉政時,卻並未提出異議,或許是在這風雲變幻的時局中,他們更願意選擇一種相對穩定的過渡方式。
正當張布準備出列,再次提出伐蜀的建議時,殿外突然衝進一名將軍,他聲嘶力竭地大喊道:“交趾叛亂!陛下速速發兵救援!”然而,當他抬頭望向那空蕩蕩的龍椅時,不禁一陣錯愕。朱皇后(如今已尊為太后)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竟顯得手足無措,居然宣佈退朝,由丞相與其他眾臣共同商議對策。
群臣們大失所望,他們深知吳國此刻正處於風雨飄搖之中,一旦處置不當,恐有亡國之虞。左典軍萬彧退朝後回到自己府中,心中五味雜陳。他猶豫再三,終於下定了決心,決定去拜見左將軍張布。
萬彧匆匆來到張布府上,一見張布便迫不及待地問道:“將軍,如今我國與蜀國交惡,交趾又發生叛亂,臣觀太后久居深宮之中,對此並無主見。此刻吳國若處置不當,恐有滅頂之災啊!”
張布聞言,深感萬彧所言不虛。然而,他心中也無良策,只得問道:“典軍可有計議?”
萬彧沉吟片刻,斬釘截鐵地說道:“如今主少臣疑,太后難以秉政。屬下斗膽建議將軍另立賢能之人,以接任吳國大任!”
張布聞言,心中微微一動,他似乎已經明白了萬彧的來意。於是,他順著問道:“不知萬典軍心中可有人選?”
萬彧目光堅定,繼續說道:“吾觀烏程侯孫皓此人才識過人,明斷是非,且好學不倦,奉遵法度。其才能之卓越,足可與長沙桓王(孫策)相媲美!實乃人君之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