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排好軍隊整編的事情之後,王昊又帶著王徵等一幫高階技師來到了皮島上的礦山。
這裡的礦山是鐵礦山。
皮島之上,是有著很豐富的鐵礦的。海峽對岸是鐵山郡,鐵山郡因鐵礦豐富,才得以用“鐵山”為名稱。而皮島靠近鐵山半島,正處在同一條鐵礦帶上。
這一次,王昊是想要來改進鐵礦冶煉技術的。
一場皮島之戰,打掉了幾百萬斤鐵!
這讓王昊再次意識到,在熱武器時代鋼鐵的重要性。剛好皮島有鐵礦山和鐵礦冶煉作坊,所以,王昊決定在這一段時間裡,利用後世學到的一些知識,對鐵礦冶煉進行一些改善。
在參觀了現有的冶煉窯之後,王昊發現明朝的生鐵冶煉,從原理和概念上來說,其實已經比較接近於後世的“高爐鍊鐵”了。
但是,只是原理和概念接近。
技術上的事情,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王昊以前聽說一個故事,說是某國花了幾億美金向日本購買某種金屬的高階冶煉技術,結果,人家日本人就給了一個包得嚴嚴實實的大紙團,說是冶煉秘方在紙團裡。
然後,購買者就開始拆紙團,拆了一層又一層,拆了一層又一層。直到拆到第十八層上,才發現一個小紙團上寫著兩個字……“攪拌”,也就是在他們現有的技術上和工藝流程上,在礦液出爐前增加一道攪拌工序,將礦液中的氣體釋放掉。
而明代的冶鐵也一樣,雖然已經在原理上甚至工藝流程接近了高爐冶煉,但實際上,不論是效率和質量都與後世的高爐鍊鐵相差很遠。
於是,王昊就給王徵他們畫了一個圖。
如下圖所示:
……
(附錄圖片:高爐鍊鐵。)
……
在將示意圖畫出來之後,又為王徵等人進行了一番詳細的講解。
然後,又讓王永春派人弄來一臺蒸汽機,對鐵礦石進行粉碎,因為粉碎後的鐵礦石,更有利於冶煉出好鐵。
又將燃料由木炭改為焦炭,教會他們焦炭的悶制方法。
經過二十多天的努力,終於成功地煉出了第一爐鐵,這一爐鐵,出鐵達兩千多斤,是原來的冶鐵作坊傳統的十倍。而且,鐵的質量也比傳統工藝煉出的鐵好了很多。
王徵等人,都將王昊視若神明。
……
生產燧發槍需要鐵;生產炮彈需要鐵;造船鑄炮需要鐵。
有了足夠多的質量上乘的生鐵。
東江軍的發展,便會再上一個臺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