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部分

這種局面的形成和清政府實行的軍事政策不無關係。

因為唐朝末年藩鎮割據,軍閥混戰,所以後來的歷代朝廷都採取措施,各省兵權、財權、行政大權統歸中央,這樣弊端漸漸暴露出來,一旦遇到戰爭,臨時派去的指揮官、各地抽調的軍隊直接造成了兵不知將,將不知兵,戰鬥力自然大大被削弱了!在這種制度下,八旗、綠營也難逃厄運,再加上*,打仗不敗才怪呢。

針對這種現狀,曾國藩不顧大清的法律,在團勇內部對軍事制度進行了一系列的變革。

首先,在招募新兵方面,曾國藩作了很大的改動,他把“德”放在了首位,其次要求士兵要忠懇、質樸、身體健壯。如果品德不好,就是有再好的身體素質也是白搭。

所以,山村樸實無華、老實巴交的農民成了他的首選。這種鄉下人一旦認定了主人,就會終身心甘情願地為主人賣命,曾國藩的湘軍需要的就是這些忠誠的人。

而對於那些散兵遊勇和油腔滑調的小混混,一概不收,因為這些人品德不好,今天可以為你效力,明天沒準就成了你的敵人,在他們的腦海中就沒有忠誠二字,再說,這些人很難管理,還愛招惹是非,引起爭端。

曾國藩不僅要求自己“須有一誠字,以之立本立志”,也處處以“血誠”要求與約束自己的下屬。他常常告誡自己:“知己之過失,毫無吝嗇之心,此最難之事。豪傑之所以為豪傑,聖賢之所以為聖賢,便是此等處磊落過人。能透過此一關,寸心便異常安樂,省得多少糾葛,省得多少遮掩裝飾醜態。盜虛名者,有不測之禍;負隱匿者,有不測之禍;懷忮心者,有不測之禍。天下唯忘機可以消眾機,唯懵懵可以發不祥。破天下之至巧者以拙(誠),馭天下之至紛者以靜。”他強調:“精誠所至,金石亦開,鬼神亦避。”他簡直把“血誠”作為自己建功立業的根本與基石。

所以,在選拔軍中帶兵之人時,除了能吃苦、不怕死、不勢利、有管理才能外,他更看重的是“血誠”。

忠誠是一個士兵最起碼的要求,如果一個人不忠誠,就不配當一名士兵,更沒有資格當一名軍官了。一個不忠誠的人就如同一顆定時炸彈,隨時都可能在你身邊爆炸,試想,如果讓這樣的人帶兵,簡直就是自掘墳墓。

所以,湘軍軍官大多是外表木訥,而心志高遠,沒有沾染當時浮華社會風氣的血誠書生,曾國藩認為只有這些人才能給軍隊帶來一種全新的風氣。另外,所選將領除血誠的讀書人外,還從綠營中挑選少數精於武藝的將弁為營官,教會他們掌握技藝和陣法。

75。抓住契機變革軍制2

其次,在軍制方面,晚清時期,綠營軍採取的是世襲制,捧著金飯碗吃皇糧,過著安逸的生活,沒有後顧之憂,自然就沒有了積極性,綠營軍*墮落就在所難免了。所以,曾國藩要徹底廢除世襲制,改為招募制。優勝劣汰,行就上,不行就靠邊站。既帶動了兵卒的積極性,也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

為了消除綠營兵在作戰時兵不知將,將不知兵而導致軍心渙散的弊端,曾國藩在建立湘軍之初,即實行營官由統領挑選,哨弁由營官挑選,什長由哨弁挑選,勇丁由什長挑選。勇丁們受到營官挑選的恩德,如同受到私人恩惠一樣,一定會忠心報答,打仗的時候就會共生死,同患難。

這樣,湘軍在體制上形成了濃厚的家族化色彩,一級服從一級,強調下級對上級的絕對服從,帶有很強的儒家文化色彩,大大增強了軍隊的凝聚力和戰鬥力。

另外,針對當時清王朝軍紀敗壞,民間甚至有兵不如匪的情況,曾國藩在一開始就制定了嚴厲的軍紀,強調“嚴刑峻法”,並建立嚴密的稽查制度,明令湘軍禁止吸鴉片、賭博,一度連喝酒划拳都在禁止之列。

在吸取了武昌戰役的教訓以後,曾國藩在練新軍的時候,還特別注重了軍隊內部的團結。

如果一個團隊的力量不能集中到一起,就猶如一盤散沙,這個團隊自然也不會太出色。一個團隊只有團結到一起,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才會取得成功。

人心齊,泰山移。軍隊內部同樣需要團結一致。

所以,曾國藩常常苦口婆心地向士卒講說團結的重要性,告誡他們軍人要以服從命令為天職。當然,他也向士卒講說做人的道理,要他們勤於操練武藝,在國家危亡之時建功立業等思想,像他這樣對士卒進行系統的思想教育,在歷代的名將中也是少見的。

還有,曾國藩為湘軍規定的餉章與綠營軍相差極大,他認為良將精兵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