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朱理學是儒學發展的重要階段,適應了封建社會從前期向後期發展的轉變,封建專制主義進一步增強的需要,以儒學為宗,吸收佛、道,將天理、仁政、人倫、人慾內在統一起來,使儒學走向政治哲學化,為封建等級特權的統治提供了更為精細的理論指導,深得統治者的歡心。
回頭再看看我們的主人公曾國藩,還在長沙嶽麓書院讀書時,他就受到了儒學的系統薰陶。點翰林入院讀庶吉士,他更加躊躇滿志,在給親友的信中,充分表達自己要成為諸葛亮、陳平那樣的“布衣之相”,而學問上要做孔孟那樣的大儒。
他立下要成為大儒、成為聖賢的目標後,便一頭扎進了儒學的海洋中開始暢遊。開始的一段時間,經、史、詩、文樣樣都學,從古到今各位名家的著作,他都如痴如醉地泛讀、死記。後來因受唐鑑、倭仁等理學家的影響,開始專攻宋明程朱理學,尤其對朱熹特別關注。因此,曾國藩在翰林院學習了一段時間後,便開始研究起理學來了。
唐鑑,字鏡海,湖南善化人,進士出身,清代理學大家,是當時義理學派的巨擘之一,蜚聲京門。
一個偶然的機遇,曾國藩與唐鑑相識,他們二人都是湖南人,是名副其實的老鄉,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再加上有共同的志趣,所以,二人一見如故,大有相見恨晚之感。
和唐鑑的初次談話,就給曾國藩留下了深刻的影響,他一生行事、修身、做學問也經歷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
曾國藩向唐鑑請教讀書、修身的妙訣。唐鑑告訴他,讀書當以《朱子全集》為宗,修身要以“整齊嚴肅”、“主一無適”八字為訣。唐鑑還說修身檢討自己的最好辦法是記日記,記日記一定要誠實無欺,把心底的話都寫出來,連最丟人的事更不能遺漏,只要天天對著聖賢檢討,慢慢就達到聖賢的境地了。
從此,國藩開始養成寫日記的習慣,記錄每天所做的事以及所讀的書籍,名為《過隙影》,他用這樣的自省方式來激勵自己不斷向人生目標一步步邁進。更可貴的是在後來的幾十年間,他持之以恆,從來沒有間斷過記日記。
21。君子之志和程朱理學3
此後,曾國藩經常與唐鑑一起研究學問,學習朱子理義之學。雖然有名師教導,但具體的修行還要靠自己來完成。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一口吃不成胖子。要想達到至高的理想境界,需要從平時生活中的點滴做起,所以,曾國藩制定了嚴格的修身計劃,希望有朝一日能實現自己的偉大夢想。
他把這個計劃美其名曰“日課十二條”。內容有:
一、主靜:無事時整齊嚴肅,心如止水;應事時專一不雜,心無旁物。
二、靜坐:每日須靜坐,體驗靜極生陽來複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三、早起:黎明即起,絕不戀床。
四、讀書不二:書未看完,絕不翻看其他,每日須讀十頁。
五、讀史:每日至少讀《二十三史》十頁,即使有事亦不間斷。
六、謹言:出言謹慎,時時以“禍從口出”為念。
七、養氣:氣藏丹田,修身養性。
八、保身:節勞節慾節飲食,隨時將自己當作養病之人。
九、日知其所亡:每日記下茶餘偶談一篇,分為德行門、學問門、經濟門、藝術門。
十、月無忘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不可一味耽擱,否則最易溺心喪志。
十一、作字:早飯後習字半小時,凡筆墨應酬,皆作為功課看待,絕不留待次日。
十二、夜不出門:臨功疲神,切戒切戒!
年輕的曾國藩樂觀地認為:所謂本性不能移完全是虛妄之談,人的品行如同流水一般,無孔不入是可以改變的;人的情趣就像禾苗一樣,加上陽光雨露的滋養就能健康成長。然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曾國藩也不例外。
就拿其中的靜坐這一條來說,他雖然總結了四語要訣:“但凝空心,不凝住心;但滅動心,不滅照心。”但具體做起來也夠他喝一壺的。
靜坐講究入座前先寬鬆衣帶,然後活動活動筋骨,便於氣血暢通,背部不能靠牆或倚靠在枕頭或是靠枕上,當然還要開窗關門,以保障屋內空氣流通。靜坐時可以盤腿而坐,兩手臂放鬆,雙手放在大腿上,掌心朝上朝下都可以,閉上雙眼。
但曾國藩坐不了一會兒,腦海裡閃現著飛黃騰達的同學,而自己還在翰林院消磨時間,心煩氣躁的他就再也坐不住了,看來年輕的曾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