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施肇基控訴日本在9月30日理事會後,不但不退兵,而且暴行愈演愈烈。日本代表芳澤竭力為日本侵略辯護,竟稱東三省為日本生存所繫,故不能從該地撤軍。白里安表示,中日雙方均負維持遠東和平責任,應各自約束,理事會當盡最大力量幫助解決。10月16日,美國代表基爾伯以正式觀察員資格參加會議。
10月24日,國聯理事會作出7項決議,中心內容是:要求日本即日開始撤兵,於11月16日以前完全撤退;要求中國切實保護在華日僑;撤兵完成後,中日兩國開始交涉;設立調解機關,解決中日間糾紛。但是,日本方面不僅公然拒絕接受,而且於11月初開始大舉進攻黑龍江省。由於英、美、法等大國領導集團不願因中國受到侵略而去冒與日本直接對抗的危險,不敢制裁日本,因而使國聯的3次決議都成了毫無價值的一紙空文。
11月16日,國聯理事會在巴黎舉行會議。當時,日軍已侵佔黑龍江省省會齊齊哈爾,並在天津製造事件,增兵瀋陽,積極準備進攻錦州和遼西。
這使西方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的權益直接受到威脅。美國急忙授意國民黨政府於11月25日向國聯提出“劃錦州為中立區”的建議,主張在中立區成立後15日內,日軍撤回“滿鐵”附屬地界內,中國軍隊撤至關內。日本也同意設中立區,但要求在中立區保留“剿匪權”。
由於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12月8日國聯理事會決定放棄設錦州中立區的計劃,但卻同意保留了日本在這一地區的所謂“剿匪權”。
12月15日,日軍參謀部在給關東軍的電報中指出:“進攻錦州,事前要採取適宜的方法,其實施手段應與剿匪的名義相符”'〔日〕《現代史資料11·滿洲事變(續)》,美鈴書房,1987年版,第440頁。'
1932年1月,日軍正是以“剿匪”為名,攻佔了錦州和遼西。
以上,就是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華戰爭以來,國際聯盟在英法等大國操縱下采取的縱容態度和發揮的消極作用。
(二)李頓調查團及其報告書
國聯理事會就日本武裝侵入中國東北問題爭論了3個月,作過多次決議,既不敢譴責日本,也不能制止日本擴大侵略,在中國代表的一再要求下,1931年12月10日,國聯理事會透過決議,組織調查團,到中國東北進行實地調查。
調查團的任務只限研究中、日糾紛的背景,向國聯提出報告,而無權干預兩國的軍事行動或建議雙方直接交涉。為了避免在法律上強迫日本接受國聯具有解決中、日糾紛的權力,決議條文也未具體說明調查團有義務或權利向國聯提出解決兩國糾紛的建議。很明顯,這是大國對日本有意作出的讓步。
1932年1月21日,國聯調查團正式成立。調查團由英、美、法、德、意等5個帝國主義大國的代表組成。團長是曾任印度總督的英國人李頓爵士,故亦稱李頓調查團。團員為美國前任菲律賓總督佛蘭克洛斯·麥考益,法國前任安甫(越南)軍司令官和法國殖民地防禦委員會主席亨利·克勞德,德國前任東非總督恩利克·希尼,以及義大利前任南美各國公使馬柯迪伯爵。
根據理事會決議,中國派前外長顧維鈞,日本派駐土耳其大使吉田伊三郎參加調查團的活動。
李頓調查團組成後,理應直接奔赴被侵略的中國東北現場,立即開展工作。可足,他們卻首先歷訪英法美各國政府要員,領受意旨。2月3日從歐洲出發,繞道美國及太平洋,2月29日首先到達日本東京。調查團先後會見了日本天皇裕仁、首相犬養毅、外務大臣芳澤謙吉、陸軍大臣荒木貞夫、海軍大臣大角岑生等軍政要人。為了領會日本的外交意圖,調查團在東京的10天中,6次與日本外務大臣芳澤謙吉詳談。調查團於3月14日才到達中國上海,4月21日到達瀋陽。
這時,日本侵略者已完全佔領和控制了中國東北,製造了偽滿洲國,迫使李頓調查團承認既成事實。
調查團到中國東北後,主要是從侵略者方面調查侵略的理由。在到瀋陽後的11天中,調查團即有6天安排了6次對日本關東軍司令官本莊繁的訪問,足見是何等的重視。其次是與偽滿洲國傀儡溥儀和漢奸張景惠等進行詳談。日本為了使調查團難以瞭解真相,裕仁天皇指派了日本前駐蘇大使到關東軍作顧問,以幫助應付外交上的細節。又派參謀部情報部歐洲科長渡久雄上校為李頓調查團的前站人員,對所到之處都事先安排。關東軍將調查團任何時候要看的任何地方,都粉飾一新。“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