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2部分

件及旗幟。守城將士和代表們一起宣誓:抵抗到底,與城共存亡,決不撤退。7月中旬,中國紅十字會北京分會聯絡了協和、平大附中、同仁、道濟、婦嬰紅十字等醫院,騰出可容納數百人的病房和床位,做好一切收治前線傷員的準備。上述單位還與各使團醫官、婦女協會、青年會、國際婦女會、女青年會、基督教聯合會、救世軍、衛生局、戒毒所、銀行、新藥業等取得聯絡,採取共同行動救治傷員。北平城內的一些招待所,每日派人在德勝門至西直門之間巡邏,沿途查詢有無負傷官兵,一旦發現,立即接回救治。在“七·七”事變後的一段時間裡,僅崇文門外東大地第一收容所,就收治傷兵200餘人。

7月21日,平津國立院校教職員聯合會提出,為了支援前線抗戰,教職員工中,有月薪者,由各該單位制定捐助辦法,開展捐錢捐物活動。同時號召財源寬裕者實行特別捐。

北平從“七·七”事變到淪陷,歷時不到一個月。但北平市的各階層和各救亡團體,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支前工作,為保衛北平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上海是中國最大的都會,是“一·二八”事變的發生地。這個多年以來曾經是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冒險家樂園的都市,人們對帝國主義有著刻骨仇恨。因此,在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以後,抗日救亡運動更是如火如荼。

上海抗日救亡運動的新發展,首先表現為組織上的大聯合。在全國抗戰爆發前,上海就有“救國會”等各種名稱的抗日救亡團體。但由於國民政府奉行對日妥協政策,各條戰線上的救亡團體既不能聯合,又不能公開活動,因而其作用大受影響。全國抗戰爆發後,隨著國民政府對日政策的改變,各抗日救亡團體紛紛公開,在這種形勢下,中共上海地方組織透過它在各條戰線上的活動分子,將各種抗日救亡團體統一改組為“救亡協會”,並以“救亡協會”的名義領導抗日救亡工作。

1937年7月28日,“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成立(簡稱“文協”),這是上海最早由“救國會”改組為“救亡協會”的組織,由知名人士蔡元培、潘公展、胡愈之、張志讓等83人擔任理事。成立初時有團體會員73個,個人會員251人。團體會員中包括影響較大的“上海戲劇界救亡協會”、“上海戰時文藝協會”和“上海漫畫界救亡協會”等。

繼“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成立以後,9月12日又成立了“上海職業界救亡協會”(簡稱“職協”),這是上海人數最多的抗日救亡組織。據成立的當天統計,團體會員有28個。其中包括了較有影響的“上海銀錢業業餘聯誼會”、“上海洋行華員聯誼會”、“工部局華員俱樂部”、“益友社”、“蟻社”、“精武體育會”、“海關同仁俱樂部”等。“職協”的成員不僅有店主、經理、工程師、工商業者,而且還有相當數量的店員和工人,社會成分廣泛,動員量較大。該會由沙千里任理事長。

此外,學生界、教育界、宗教界、婦女界都成立了自己的救亡協會,這些協會都具有較為廣泛的社會基礎。

1937年7月22日,國民黨上海當局,邀集了一批社會名流,成立了“上海市抗敵後援會”(簡稱“後授會”),並透過政府明令該會是上海所有抗日救亡團體的最高組織,其它抗日救亡團體均需加入並隸屬於“後援會”。

因此,前述各抗日救亡協會成立後,在名義上都加入並隸屬於“後援會”,但在行動上,“救亡協會”和“後援會”仍各自保持自己的獨立性。

上海各抗日救亡團體實現了大聯合以後,高高地舉起抗日的旗幟,廣泛持久地開展抗日救亡鬥爭。

在淞滬會戰中,上海各抗日救亡團體都進行了大量的宣傳鼓動和支援前線的工作。僅“文協”就組織了30多個宣傳隊和40多個慰勞團,同時與“職協”、“學生抗敵後援會”等協作,向前線派出多個戰地服務團。1937年9月18日這一天,是“九·一八”事變6週年紀念日,“文協”等40多個抗日救亡團體,組織了3000多人的宣傳隊,上街開展聲勢浩大的抗日宣傳,要求政府抗戰到底,絕不中途妥協。

11月初,日本侵略軍的飛機炸死4名英國駐上海計程車兵,在英國駐上海的機構力犧牲者舉行葬札時,各救亡團體聯合組織了3000餘人的送葬隊伍,沿途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和“堅持抗戰到底”的口號,同聲高唱抗日歌曲,慷慨激昂之情扣動人心,許多行人感動得為之落淚,不僅動員了群眾,而且爭得了國際輿論的同情。在眾多的抗日救亡團體中,有的專門設立了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