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大會一切檔案編譯成各民族文字,以廣為宣傳案;
(五)以大會名義通電世界各國,呼籲援助中國和蘇聯案等。
代表們經過慎密討論,確定了聯盟簡章,規走:聯盟定名為“延安東方各民族反法西斯聯盟”;其宗旨為“團結東方各民族的力量,建立鞏固的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援助中國、蘇聯及一切被德日意法西斯奴役壓迫的民族國家,共同打倒法西斯強盜,為東方各民族的自由平等與解放而努力”;聯盟盟員分團體盟員和個人盟員兩種,凡贊成聯盟宗旨的東方各民族的團體和個人都可以要求加入,經聯盟執委會批准後,即可成為正式盟員;聯盟代表大會為聯盟的最高權力機關,由代表大會選舉執行委員37人,由執委會推選主席1人、秘書長1人及常務委員13人;聯盟會址設於中國延安等。按照簡章規定,大會代表選舉朱德、阿里阿罕、巴素華、原清志、森健、武亭、蔡前、梁金生等37人為執行委員。
大會還透過了《大會宣言》、《告日本人民書》、《致蔣委員長、毛澤東同志並轉國共兩黨與抗日將士及中國人民書》、《致蘇聯前線將士及全體人民書》、《告英美各國人民書》等。
東方各民族反法西斯大會是在日本帝國主義即將挑起太平洋戰爭的前夕召開的,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誠如《解放日報》社論所說:大會“將奠定東方各民族團結的政治的組織的基礎,將東方各民族的反侵略鬥爭和解放運動推上一個歷史的新階段。”大會的召開“不僅表示著東方各民族之反對日本法西斯共同鬥爭中的團結一致,同時最初用戰鬥的號召描畫出整個東方所有民族自由獨立、光明幸福的遠大的前途!”'《解放日報》,1941年10月27日。'
二、日本人反戰運動
在敵後抗日鬥爭中廣泛組織和發動日本人的反戰運動,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始終堅持的一項重要政策,也是中國共產黨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思想的具體體現。在這項政策的指導下,敵後日本人的反戰運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早在抗戰爆發之初,中共中央就本著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思想,在十大綱領中提出了建立反侵略同盟和聯合日本工農人民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主張。
1937年9月25日,中國共產黨又發表了《告日本陸海軍士兵宣言》,指出:中國人民進行的是反侵略的、正義的民族解放戰爭,針對的只是日本的軍閥,決不反對日本的工農。《宣言》向日本士兵宣佈了中國軍民奉行的優待俘虜的政策,並號召日軍士兵掉轉槍口,反對侵略戰爭,與中國軍民聯合起來反對共同的敵人。為了更好地體現這一政策,感化日軍官兵,促進日本人反戰運動的興起和發展,八路軍總部於1937年10月25日向所屬部隊釋出命令,敦促各地部隊嚴格執行俘虜政策,
“一、對於被我俘虜之日軍,不許殺掉,並須優待之。
二、對於自動過來者,務須確保其生命之安全。
三、在火線上負傷者,應依階級友愛醫治之。
四、願歸故鄉者,應給路費。”'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檔案選集》第11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379頁。'
1938年10月,毛澤東在六屆六中全會所作《論新階段》的報告中,深刻闡述了各項戰略任務,其中,組織日本人的反戰運動,建立廣泛的反侵略統一戰線佔有重要地位。毛澤東指出:抗日戰爭是長期的,因此,各項方針也應著眼於長期性,必須爭取建立包括日本軍民在內的共同的反侵略統一戰線。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必須教育全體抗日官兵區別對待日軍上級軍官和下級官兵,區別對待日本帝國主義和日本人民,以廣泛的宣傳,逐漸感化日軍官兵。尊重並優待俘虜,對其進行教育,經過他們去影響其餘,促進反侵略統一戰線的建立和發展。
為貫徹這一思想,中共中央在各根據地及部隊中普遍成立了旨在組織日本人反戰運動的敵軍工作部和敵偽軍工作委員會。1940年4月6日,中共中央書記處發出指示,要求各根據地“必須隧全軍隊中的敵軍工作部和地方黨的敵偽軍工作委員會,無論如何要抽出得力的同志擔負此種工作。”指示強調:“加強對敵軍的工作有最重大的意義,這是決定抗戰勝利和引起日本革命的重要條件之一,我們必須以最大的毅力與堅持性來進行這個工作。”'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檔案選集》第12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358頁。'
在中國共產黨抗日統一戰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