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第11集團軍所部自8月19日開始撤退。浙贛會戰遂告結束。
此次會戰,日軍集中9個師以上的兵力,經苦戰雖實現了預定目的,但也遭到嚴重損失,第15師師長斃命,總傷亡資料日軍戰史記載共17148人。
第五編 渡過難關(1941。1~1943。6)
第二十九章 正面戰場的防禦作戰和困難階段國統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
第三節 國民黨軍敵後游擊戰的衰敗
一、國民黨軍敵後游擊戰的部署
在抗日戰爭中,敵後游擊戰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和作用。但是,抗戰初期,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並沒有認識到敵後游擊戰爭的這種戰略地位和作用。日軍突破國民黨軍的正面防禦,長驅直入佔領了大片國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挺進敵後,進行抗日遊擊戰爭,建立了敵後抗日根據地,開闢了廣大的敵後戰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遊擊戰爭的迅猛發展,對國民黨軍事當局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於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也提出要在正面戰場以正規戰同遊擊戰相結合,在論陷區開展游擊戰爭,以襲擾和牽制敵人。
1937年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在武漢召開軍事會議,副參謀總長白崇禧在會上提議:“應採取游擊戰與正規戰配合,加強敵後遊擊,擴大面的佔領,爭取淪陷區民眾,擾襲敵人,使敵侷促於點線之佔領。同時,打擊偽組織,由軍事戰發展為政治戰、經濟戰,再逐漸變為全面戰、總體戰,以收‘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取時間’之效。”'《白崇禧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版,第303頁。'
白崇禧的建議,得到了蔣介石的採納,隨即通令各戰區加強游擊戰,並令未及撤退而滯留於敵後的正規軍就地進行遊擊。
1938年10月,廣州、武漢失陷後,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日軍停止了對正面戰場的戰略進攻,轉而保守佔領區。11月25日至28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在湖南衡山召開第一次南嶽軍事會議,研究制定第二期抗戰方針。蔣介石在會上提出:“政治重於軍事,游擊戰重於正規戰,變敵後方為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