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碑很不顯眼,上面卻刻著:《國富論》作者——亞當?斯密長眠於此。很難想象一個能比此更為持久傳世的碑銘了。相比之下,他在任教時期寫下的《道德情操論》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斯密的名字在我國早已是家喻戶曉。《國富論》作為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奠基之作,早在一個多世紀以前就由嚴復先生翻譯介紹到中國,並對中國經濟學術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其《道德情操論》卻只是在上世紀末才有了蔣自強先生的簡體中文譯本(商務印書館,1998年)。由此可見,即使一向以中庸思想聞名於世的中國,對一個經濟學家“越俎代庖”地涉獵倫理學說的做法也是不置可否的。其實,斯密本人把《道德情操論》看得遠比《國富論》重得多,而且他的一生中大部分的心血都傾注在《道德情操論》的修訂與完善上。從1759年首版到1790年去世,斯密對《道德情操論》先後進行過6次修改,而《國富論》恰恰是在修改《道德情操論》的過程中完成的。因此,我們沒有理由將這兩本書單一地對立起來去解構。

在《道德情操論》裡,斯密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有的民族發達,有的民族落後?他解釋說:自私自利是人的普遍本性,但是人還有另一個本性,就是獲得社會的認可和尊重。這是獨立於個人功利慾望的。意思是說,人在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要受道德觀念約束,不要去傷害別人,而是要幫助別人。斯密認為,這種道德情操永遠種植在人的心靈裡的,人既要“利己”也要“利他”,唯有此,人類才能永恆。斯密本人也不是唯利是圖的“經濟人”,而是為社會做過多次捐獻的英國紳士。可以這麼認為,道德情操是斯密思想的原貌,而經濟學說正是這種原貌基礎上的思想發展。這種說法可以在首版《國富論》首頁上標明的“《道德情操論》的作者”字樣中得到印證。

《道德情操論》全書分為七卷,前六卷分別從不同方面層層深入地論述了人類的情感和倫理道德產生的原因和基礎,第七卷“論道德哲學的體系”是在前六卷基礎上對此前的各種倫理學體系所作的述評。斯密從人類的情感和同情心出發,討論了善惡、美醜、正義、責任等一系列概念,進而揭示出人類社會賴以維繫、保持和諧的奧秘。在他看來。人天生是社會的動物,時刻生活在他人的評價之中:為了顧及他人的感受,人不得不對自己原始的激情加以節制和改造,從而產生羞恥心和榮譽感,這就是人類社會存在的基礎。作者用生動優美的語言,從日常瑣事和人情世故之中引發出深刻的哲理,如同一位深明事理的老人在絮叨家常,不知不覺之間令人深受感染。這種貼近凡人生活的智慧,跨越了時代和國界的侷限,打破了學術的高牆,讓每一個普通讀者都能受益匪淺。

已有的《道德情操論》(商務印書館,1998年)中文譯本,能夠完整的把握原著的精神,準確地傳達作者的原意,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然而也有關中不足之處。該譯本採用直譯的原則,大量保留了英文的語法結構,與漢語的語境習慣差距較大,讀來不免有晦澀難懂之感;加之原著行文略顯拖沓累贅,譯者原樣照搬,更讓人覺得刻板僵硬、枯燥乏味。本著面向大眾,普及名著的宗旨,我們這個譯本採用了較為靈活的標準,在忠實於原著本意的前提下,儘量做到行文流暢通順。語言樸實活潑,能夠引起普通讀者的興趣。同時,由於篇幅的限制,我們刪去了內容過於深奧的第七卷,以及原著中一些冷僻的典故和煩瑣的論證,但是這些都不會影響原著的整體面貌。因譯者水平有限。疏漏錯誤之處在所難免,懇請讀者原諒。

譯者2004年12月10日

。 想看書來

“同情”是人的天性

在人的天性中總是有一些根深蒂固的東西。無論一個人在我們眼中是如何自私,他總是會對別人的命運感興趣,會去關心別人的幸福;雖然他什麼也得不到,只是為別人感到高興。當我們親眼目睹或是設身處地地想象到他人的不幸時,我們的心中就會產生同情或憐憫。我們常常為別人的痛苦而痛苦,這是無須證明的事實。像人性中所有與生俱來的感情一樣,這種情感決不是專屬於良善君子,儘管他們可能對此最為敏感。即使一個無賴罪大惡極,無視一切社會規範,他也不會完全喪失同情心。

要想對他人身處的境遇有所體驗,我們只有設身處地地想象,因為我們無法直接瞭解別人的感受。只要我們自己還能置身事外,即便我們的兄弟在忍受酷刑折磨,我們也感覺不到他們的痛苦。感官從來不會也不可能超越我們自身,只有依靠想象,我們才能對他人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