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部分

什麼呢?兩三年也沒有多久。”

“等待。”

“只是等待,什麼都不做?我怕我等不了兩三年就會瘋掉。”

“皇帝不會無所事事的,你不做事,事情也會找上你。”

韓孺子眼睛一亮,原來楊奉不只是來教訓皇帝。

“過去的幾天裡,至少五位大臣先後上書,建議太后儘早為陛下擇立師傅,這算是一個開始吧,陛下將能接觸到更多的大臣,還能學到許多身為皇帝必備的技藝。”

“是楊公促成這件事的吧?”韓孺子的眼睛更亮了,一想到能夠走出這間屋子,與太監和宮女以外的人接觸,激動得心跳都加快了。

“不,上書的大臣我一個也不認識。”楊奉不肯冒領功勞,“皇帝是宇內至尊,無論昏庸與英明,也無論獨立與否,哪怕只是一個傀儡,天下英豪也會想方設法圍上來,爭取功名利祿。武帝嫌多,不得不刀削斧砍,去蕪存菁;陛下嫌少,可也不至於無,如何利用這些機會,就看陛下與我的本事了。”

韓孺子的心跳得更快了,雖然還什麼都沒做成,他的熱情已經高漲到幾乎要衝破頭頂。

他讓自己冷靜下來,想了又想,決定將心中最大的疑惑問出來:“刺客究竟是怎麼回事?”

“我說過,請陛下不要問我真相,我無從得知。”

“我不要真相,只要楊公的猜想。”

楊奉在這個問題上含糊了,與單純的皇帝不一樣,他藏著太多的秘密,還遠遠沒到將它們和盤托出的時候,“刺客是真的,但是對刺客的底細,大家各有看法。”

“楊公的看法是什麼?”韓孺子非要追問到底,太后的看法已經很清楚了:將刺客引向齊王,利用這次機會消除外患,與崔家和解,以便鞏固上官家的勢力。

“刺客很可能真是齊王派來的。”楊奉決定稍微透露一點自己的真實想法,“可我不會就此罷休,還要繼續追查下去。”

這正是韓孺子預料中的回答,“楊公也認為皇兄的駕崩另有內情,對吧?”

楊奉做出一個不太禮貌的動作,抬手在皇帝肩上輕輕拍了兩下,“別讓太多的訊息干擾陛下的思路,有時候無知是福,陛下應該只關心那些最重要的事情。”

“最重要的事情肯定不是生太子。”韓孺子對這件事感到噁心。

第十七章 凌雲閣上凌雲志

凌雲閣建在一座土山上,離空中的流雲還遠得很,卻足以俯視半座御花園,反過來,半座御花園裡的人一抬頭也能望見凌雲閣。

這裡就是皇帝的受教之所。

楊奉來過之後的第四天早晨,韓孺子去向太后請安,太監左吉一本正經地宣讀太后懿旨,篇幅很長,文字頗為古雅,左吉念得又很慢,經常停頓一會,若有所思地看著皇帝,足足用了兩刻鐘才告完結。

皇帝畢竟得讀點書,學一些必備的技藝。

早飯之後,韓孺子在三十多名太監的護送下,拐彎抹角前往凌雲閣,楊奉和左吉跟在身邊,後面是手舉黃羅傘的太監,再後面是東海王,他以侍從的身份陪讀。

進入御花園之後,又有一些侍從加入隊伍,大概十五六人,他們不是太監,而是勳貴子弟,年紀都不大,韓孺子一個也不認識,東海王倒是與其中幾人相熟,彼此點頭致意,沒有交談。

給皇帝當侍從並不輕鬆,每時每刻都有至少一名禮官監督,稍有不敬都可能遭到彈劾。

韓孺子注意到身邊的太監總是比侍從更多一些,太后顯然不信任皇帝,更不信任皇宮以外的人。

護送皇帝的隊伍浩浩蕩蕩,大多數卻都留在凌雲閣下,只有東海王入閣陪讀,由兩名太監貼身服侍。

房間模仿古制,沒有桌椅,東廂鋪設錦席和書案,只能跪坐,皇帝面朝正西,東海王側席,西邊也鋪著錦席、書案,不與皇帝面對,而是傾斜朝向東北。

皇帝的第一位授業師傅早已等在另一間房裡,等皇帝坐穩,由一名太監宣召入閣,另一名太監則主持師徒見面禮節。

皇宮裡的規矩多,多到三年多以前進宮的楊奉和左吉無從掌握,只能交由經驗豐富的老太監處理。

前國子監祭酒、前太子少傅、前禮部祠祭司郎中郭叢,七十多歲的老人家,顫顫微微地從外面走進來,老眼昏花,卻能準確地判斷出皇帝坐在哪裡,站在那裡深深地吸了兩口氣,倏然展開雙臂,寬大的袖子如鳥翼一般下垂,停頓了一小會,雙手慢慢向胸前移動併合攏,用震耳的聲音說:“臣郭叢拜見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