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有好幾撥,都比喬萬夫的官職要高得多,大單于卻偏偏選中他傳話。
大單于降低了要求:匈奴只要遼東一地,叛軍只要齊國,其它條件沒變,互通關市,每年互贈禮物若干——匈奴人的禮物只是象徵性的,大楚卻要付出實實在在的大量財物。
還有一條就是和親,大楚必須交出被拐走的右賢王姬妾,並“賠償”一位公主,作為當初和談的延續,大單于也會將自己的幾個女兒、孫女嫁給皇帝,其中一位要當皇后,起碼與皇后並列。
此外的條件還有許多,匈奴人看上去真是要談判。
東海王瞭解皇帝的底線,一條一條地反駁與修改,原本就寫得密密麻麻的紙張,又被添上更多的蠅頭小楷。
皇帝絕不讓出一寸領土,這是底線,至於其它條件,東海王提出反對,只是為了討價還價。
喬萬夫要將大楚的回覆帶給大單于,臨走前得到了皇帝的召見。
喬萬夫得到大單于的欣賞,是因為他詳細計算出了匈奴人一年的用度,草原能解決多少,又需要從大楚得到多少,一筆一筆算得清清楚楚,比匈奴人自己還要了然於胸。
他對皇帝說:“匈奴人終歸貪利,互贈禮物一條其實是大單于的底線,其它事情都有得談。”
“大楚負擔得起嗎?”
喬萬夫並非戶部官員,但他久在敖倉為官,能夠大致推算出整個大楚的產出,“現在的數額太大,酌減三到五成,大楚能夠負擔得起,但是要接連幾年風調雨順才行。”
“多在那邊打探訊息,朕需要弄清楚外面究竟發生了什麼,讓大單于突然放棄攻城。”
“鄧粹東征”四個字實在太簡單了,韓孺子迫切需要更詳細的資訊,好決定他在這場談判中能讓步到何種程度。
“瞿先生懂一點匈奴語,一直在暗中探聽訊息,明天微臣應該能帶來詳情。”
韓孺子派人送走喬萬夫。
將士之間的戰鬥暫告結束,另一場戰鬥才剛剛開始。
第三百五十一章 大單于讓步
對敵人封鎖訊息容易,向自己人隱瞞卻很難,匈奴人營中傳言四起,瞿子晰幾乎不用刻意打聽或是偷聽,就能得到許多資訊,只是這些資訊真假難辨,而且互相矛盾,很難判斷有多大用處。
喬萬夫次日再來的時候,一股腦地告訴皇帝。
據說鄧粹已經率軍奪回長城沿線關卡與整個遼東,這是個好訊息,但是從時間上算來這是不可能的。
又有傳言說燕南的楚軍大敗,正在潰散逃亡,大單于正將晉城的匈奴軍隊調過去,據稱要在江南牧馬。
蔡興海的確觀察到匈奴軍隊的頻繁調動,可是所謂的“江南牧馬”絕不可信。
不管怎樣,匈奴人急於達成和談。
這一回,喬萬夫帶來數名匈奴人,其中兩位會說楚語,對大單于的條件寸步不讓,以命令的語氣要求楚國皇帝立即接受和談。
東海王則針鋒相對地提出大楚的條件:匈奴人可以留在遼東,但是就此變為大楚臣民,大單于願意的話,皇帝會考慮任命他為遼東郡守……
匈奴人大怒,當場拔刀,將東海王嚇了一跳,好在有衛兵保護,匈奴人揮了幾下,將刀收起,怒氣衝衝地離去,聲稱一個時辰之內就要再次攻城。
匈奴人沒有攻城,而是押來數十名大楚使者,一字排開,瞿子晰、卓如鶴、馮舉等人都在其中,就連一直替大單于傳話的喬萬夫也被五花大綁,大隊匈奴士兵在楚使身後彎弓搭箭,準備當眾射殺使者,懲罰楚國皇帝的“言而無信”。
瞿子晰、卓如鶴帶頭,眾楚使跪下向城牆磕頭,隨後起身,瞿子晰懇求城上的楚軍士兵射箭,以免自己死在匈奴人弓下。
楚軍的確射箭了,箭矢落在離楚使很遠的地方,可匈奴人還是大吃一驚,帶著俘虜倉皇離開。
當天傍晚,喬萬夫又被送到晉城,這回,他帶來更確切的訊息。
匈奴人主動透露了南北兩邊的形勢。
塞外的楚軍剛到燕國,確實奪回不少關卡,一支匈奴軍隊向楚軍挑戰,鄧粹根本不做回應,像瘋了一樣率兵疾馳,不帶輜重,只帶很少的糧草,每奪一關,就地取食。
照這個速度,鄧粹很快就能殺到遼東,遠在晉城的匈奴人來不及回防,燕南的匈奴人則是無法回防。
燕南的楚軍的確敗退,但是沒有潰散,步步為營,匈奴人增兵至十幾萬,仍然無法吞掉這支楚軍,反而受到掣肘,不能馳援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