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0部分

第二天,他又在縣委副書記的陪同下,參觀了郊區的楊家橋生產大隊。沿途看到許多棉花掉在路上。在菜地裡,他看到大量白菜零亂地堆放著,遍地散落著菜葉。到了村裡,社員們正在開飯,彭德懷走近鍋臺,用勺子攪著盆裡的稀麵糊看了看,發現裡面摻的是土豆塊。

彭德懷轉身帶著疑惑的神情,小聲問劉孟晉:“這麼多人一起吃飯究竟行不行?”楊家橋大隊的一些景象,向他提出不少值得疑慮的問題。

到了蘭州,省委副書記霍維德陪他去參觀了一個近郊區的雁灘人民公社。參觀完畢,彭德懷那顆被陰雲籠罩的心情又變得明朗起來。

雁灘公社地處黃河兩條水流之間,是黃河中間的一個狹長小島,自然條件很好。公社一位姓馬的社長,領著彭德懷一行一邊看,一邊介紹說:雁灘公社是由5個農業合作社合併而成的。全社共1。7萬多人,2。66萬畝耕地,其中有1萬畝是菜地。主要是向蘭州市、工礦區供應蔬菜。由於公社規模較小,土地肥沃,又比較集中,管理上也比較有秩序。從果園、苗圃到雞鴨場、奶牛場;從託兒所到幸福院,處處搞得很整齊,井井有條。

在公社的第七食堂,彭德懷一面同炊事員握手,一面問:“現在能不能吃得飽?”一個女炊事員笑著答道:“飽得很,沒得數地吃!”

在雁灘公社,彭德懷邊走邊看,邊與人交談,參觀了3個多鐘頭,始終興致勃勃。陪同來的省委領導人告訴他:今年全省糧食是特大豐收,每人平均可達到1500斤。洮河引水工程也已經全面鋪開,竣工以後,黃土高原靠天吃飯的歷史就要結束了。

在西北地區的這段考察,彭德懷可以說是喜憂參半。他不懷疑人民公社運動的正確性,但是,公社究竟如何辦才好,卻是一個十分重要又亟待解決的課題。在他看來,西北地區乃至全國,具有像雁灘人民公社這種自然條件的畢竟還是少數。

彭德懷在西北地區進行考察的那些日子,正是全國“大躍進”進入高潮的時期。彭德懷和許多人一樣,對全國形勢的看法是樂觀的。但是,他的樂觀是有限度、有保留的。他是一個腳踏實地的人。特別是經過西北地區的一段考察之後,他看到了事物的複雜和不平衡,他處事也就更加謹慎。

“大躍進”的熱風也吹進軍營,有的部隊寫信給他,要求軍隊成立公社。還有幾位團政治委員聯名上書給他,要求部隊立即實行供給制。儘管“形勢”逼人,彭德懷還是冷靜地處理了這些問題。他給部隊回信,明確地說:“社會分工不同,軍隊是一個擔負戰鬥任務的軍事組織,把軍隊改為人民公社的組織形式是不恰當的。”“現在軍隊內部實行供給制的想法也是不現實的。不能把我們過去採用的軍事共產主義政策和未來的共產主義‘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制度混淆起來。我們現實的分配原則,只能是‘各盡所能,按勞分配’。”

彭德懷對“大躍進”中的問題,在認識上發生明顯變化,是1958年12月中央在武昌召開八屆六中全會時開始的。首先對當年的糧食產量,他提出了不同看法。當時,在西北地區的小組會上,討論公佈1958年全國糧食產量數字的時候,許多人贊成公佈1萬億斤或1。2萬億斤,甚至還有人說“糧食要多少有多少”。彭德懷不同意這些意見。他直截了當地說:“糧食沒有那麼多。”當時有人批評彭德懷思想“保守”,說:“老總啊,你這也懷疑,那也懷疑,可怎麼辦呢?”彭德懷解釋說:“公佈的數字寧可少一些,將來追加數字比較主動;公佈的數字多了,將來被動。”①

武昌會議結束後,彭德懷便回到湖南家鄉去做調查,決心把有些情況弄個水落石出。

彭德懷在湖南做調查,是由省委書記周小舟陪同的。周小舟和彭德懷同鄉,也是湖南湘潭人,學生出身,抗日戰爭以前就給毛澤東當過秘書。小舟這個名字就是由毛澤東叫他“小周”叫起來的。他是一個頭腦清醒,工作深入,講求實際的人。他陪彭德懷先到了湘潭縣烏石大隊彭家圍子所在的衛國人民公社。周小舟告訴他:前些時候湖南省委開過一次常委會,會上大家都不同意把當年的糧食產量估計得那麼多,也不同意把次年的糧食產量指標定得那麼高。所以,近幾個月湖南老是挨批評,還被拔了“白旗”。可是後來證明,“插紅旗”的某些省糧食相當緊張,而他們這個被拔了“白旗”的省,糧食倒還富裕。竟出現了“紅旗省”向“白旗省”借糧的怪事!

談到土法煉鋼,周小舟說:全省共建起5萬多個小土高爐,生了火的還不到一半,出了鐵的就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