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國人的悲哀!空有唐刀無人識!

更新時間2010…2…27 10:46:22 字數:4847

作品名稱:手雕豪華銀裝金星紫檀鞘切刃造唐刀

祖先們留下的正在被盜版!被山寨取代!

縱觀中國歷史,與西方歷史相比較,有一個奇特的現象。在西方,君主們總是想盡量多地把武器發放下去,並儘可能地保管好,以應付隨時可能發生的戰爭。

而在中國,每一個新的朝代剛一建立,就想方設法地想把民間的武器收上來並加以銷燬。至今,在歐洲許多貴族的城堡中,還保留著大量古兵器,遠的甚至有千年的歷史。而在中國,儲存完好的青銅兵器大多是出土文物,包括秦兵馬俑手中的兵器。而鐵質刀劍,則很少能儲存下來。甚至連明朝的刀劍都很少。若非中國人真的是那麼愛好和平,以至於連刀劍都不想保留。不,歐洲大多為小國,君主們防備侵略比防備民變更用心。而在中國的古代王朝中,內部的威脅,往往大於外部的侵略。君主們寧可割地求和,也不想發動民間力量,這樣大的國家,動輒數以十萬計的農民起義軍,足以讓君主們寢食難安,更不用說武裝平民了。也正因為此,從中國人開始使用鐵器的戰國時期開始到清王朝的覆滅,中國的冷兵器連同其鑄造技術,都在呈一個下滑曲線,除了,唐朝。

唐朝,那樣一個令人神往的時代。一個熱情奔放、活力四射的時代,一個詩與酒、力與美的時代,一箇中華民族從全盛走向衰弱的時代。就在唐朝,歷史見證了一段中華民族的傳奇,一個張揚而不驕橫,高貴而不奢侈,自信而不排外的民族氣質的熱烈激盪。也見證了中國冷兵器史上絕無僅有的絕唱——唐刀。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剛直不阿是一種美德,寧折不彎是一種氣質,勇往直前是一種精神,開拓進取是一種功績。而正是唐刀,將這四者以實物的形式盡情地展露出來,為中華民族大書特書了一段佳話。從漢朝開始,中國軍人開始使用刀。最初的刀是為了和匈奴的騎兵對抗而產生的馬刀。刀為直刀,即是因為便於製造,也是為了體現中國軍人的剛直。因為刀柄後為環形,故稱“大漢環首刀”。這種樣式一直延續到隋唐。

漢族軍人都在用這種直刀和遊牧民族的彎刀對抗。就戰術實用價值來說,直刀的效果並不如彎刀。可是漢族軍人還是在用。所不同的是,三國時蜀漢的刀比吳國的長,因為其工藝更好,可以達到一米二長度。而到了隋朝,雖然鋼鐵技術更好,可是刀的樣式並沒有多大改變。而唐刀則不然,即唐橫刀和儀刀,都更加細長,而刀柄則又加長,可以雙手持握,從而使雙臂力量都能用上,刀的威力就更大了。後來日本從唐朝進口了這兩種刀,稱為“唐樣大刀”。然後才照著打出了倭刀。可惜日本資源缺乏,沒有好鐵,在鑄造過程中刀身變形,反而造就了倭刀的弧度,日本人很快就發現了弧度的好處,那就是克服了倭刀鋼質不好,太脆易折的缺點。可是,唐刀不彎,並不只是鋼質好,不易折斷的優點,而是,中國軍人,連同中國軍人的刀,中國軍人的脊樑,寧折不彎。這話不是我說的。在一九九三年,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開始使用指揮刀。在此之前,龍泉寶劍廠廠長和總工費了一年心血,仿效西方指揮刀製作了一把樣刀送到北京。可是被否決了。否決刀樣的是劉華清上將。否決的理由是:“中國軍人,寧折不彎!”是的,對於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來說,太需要祖先那種寧折不彎的精神了。唐刀不彎,就如同唐朝軍人面對強敵至死不退一樣。唐軍中最傳奇的是陌刀隊。那是一種刃長一點五米,柄長一米的長刀。從唐太宗李世民創立唐軍玄甲軍開始,唐軍就使用陌刀。在四種唐刀中,儀刀主要用於儀仗,障刀為自衛武器,橫刀為騎兵武器,而這最長的陌刀,便是唐朝步兵對付騎兵的利器。我們可以想象這樣的一個故事:……一塊塊的鑌鐵,也就是唐朝時全球最好的大馬士革鋼,被波斯商人帶向中國。剛一進玉門關,就被唐朝官員用高出一般好鋼三倍的價錢全部收買。然後由唐軍專程護送到長安。在長安的官辦作坊裡,一位老師傅認真地檢視了每一塊鋼。然後,把鋼投入火爐。鋼塊燒到通紅,取出來,放到鐵砧上,一錘一錘地鍛打成薄片,再摺疊,再燒,再打,再摺疊,再打。最後,在經過上百次反覆鍛打之後,終於百鍊成鋼。然後,拉直,扭曲,鍛打,再拉直、扭曲,鍛打。最後,打成了一把筆直的鋼刀的刀身。這還不夠,還要給刀身包鋼、覆土,然後燒紅,猛然放入水中。再從水中取出仔細研磨之後,那刀身上便形成了雲彩一樣的花紋,如行雲,如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