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56部分

稽前古,其道同歸朕之聖祖神宗,降星虹而稟樞電……”

“朕以眇身,嗣膺鴻緒,欽若穹昊,肅雍清廟,顧諟明命,載迪彝倫嘉與賢士大夫,勵精為政,勖已想蛟冰之懼,為善慕雞鳴之勤……皇太子顯,握哀履已,敦敏徇齊,早著天人之範,夙表皇帝之器凡百王公卿佐,各竭乃誠,敬保元子,克隆大業,光我七百之基,副茲億兆之願既終之後,七日便殯天下至大,宗社至重,執契承祧,不可暫曠皇太子可於樞前即皇帝位,其服紀輕重,宜依漢制以日易月,於事為宜園陵制度,務從節儉”

“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兼取天后進止諸王各加封一百戶,公主加五十戶內外文武,九品已上各加一階,三品已下賜爵一級就徽以來入軍年五十者,並放出軍天下百姓年五十者,皆免課役,廢萬全、芳桂等宮……”

在裴行儉宣佈完李治的遺詔後,跪伏在李治靈柩前的太子李顯,即當著眾臣的面,即位為大唐的第三任皇帝,行加冕禮,並尊天后武則天為皇太后,恭請裴行儉、劉仁軌、賀蘭敏之、薛元四位宰相為輔佐的大臣,輔助處理朝事,並大赦天下!

李治的遺詔洋洋灑灑有千許字,其中最吸引人注意的就是那句“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兼取天后進止,”可以說,無論何朝事,李顯要是不能處斷的,都要回稟天后武則天,李顯任太子時間很短,初即位對朝事基本沒有處理的經驗,大多的事都要諮詢自己的母親,遺詔中的話也可以從另一層面理解,對於軍國大事,武則天才有最後的決斷權!

誰也不知道,這是李治的真實本意,還是被武則天脅迫了,才寫上去的但無論如何,武則天現在手中的權利,已經達到了一個的高度,即使有李顯當皇帝也改變不了這個事實!

李治的喪事隆重舉行,整個長安城都處在一片肅穆中,任何喜樂之事都停了,宮中看上去都是一片白色,不只遮擋硃色的幃幔是白色,所有的禁軍將士,也以白帛戴頭裝扮,放眼看去,整個長安都是同一種相似的色彩了,甚至把初夏的綠意都掩蓋了,哀切聲響徹皇城內外

皇帝駕崩,這是大唐帝國最大的哀事,不只大唐的朝臣們要服喪,諸番的頭領及國王都要來弔喪,大唐的驛吏們已經將皇帝駕崩的訊息傳給需要傳遞的人,當然外番的頭人們趕到長安,也要一兩個月以後了代他們行喪禮的,則是那些留駐在長安城的使節,一時間,長安城到處都是外蕃的使節在進出皇宮弔唁,代表他們自己及身後的部落和屬國,對大唐皇帝的駕崩表示哀悼

許多放外任的大臣,接到皇帝駕崩的訊息後,也從任地往長安回趕,準備參加皇帝的喪事各地戰事都停歇了,在皇帝駕崩後,即使有戰爭還在持續,也必須罷兵,待皇帝的喪期過去後,才可以恢復,幸好如今大唐邊關大的戰事沒有,只有一些小規模的衝突,即使停了,也無關大局原本已經離開任地,準備回京任職的各御任大都護,則加快了行進的步伐,爭取早一日抵達長安

位於梁山的乾陵已經開始修築,數萬工匠和民工被徵集,為李治修築陵墓這是李淳風在朝時候為李治選定的墓地,風水極佳李治死了歸葬此地,待武則天去逝後,也將與李治合葬,因此,陵墓修築的事武則天都親自過問,雖然李治的遺詔中有要求喪事從簡的囑咐,但大家都把那些話當作客套,在武則天的主導下,不計其數的金銀珠寶會耗費在這裡,陵墓修建的將會非常宏大,李世民的昭陵都不能與之相比

大多的人忙著皇帝的喪事,但依然有許多的大臣,在盡孝意的同時,為國事忙碌著

為國事忙碌的主要是裴行儉、劉仁軌、賀蘭敏之、薛元四位顧命的大臣李顯雖然繼位為皇帝,但因其行孝心切,整天和李旦一道守在李治的靈前,根本沒去處理朝政大事,朝事全由裴行儉、劉仁軌、賀蘭敏之、薛元四人處理因皇帝駕崩,在行喪期間是廢朝的,有什麼朝事需要處理的,都由四人負責,奏本也由他們批閱!他們拿了主意後,再稟報皇帝李顯和皇太后武則天,除非有非常重大,或者難以決斷的事,才去問詢李顯或者武則天,當然這些事還是要武則天拿主意的

四位顧命大臣中,劉仁軌年歲已大,再加上此公心智極其聰明,老於世故,雖然被選為顧命的大臣,但並不發表什麼意見,薛元也是如此,比劉仁軌加不管事,可以說朝政大事基本都是由裴行儉和賀蘭敏之決定而裴行儉在李治駕崩後,從武則天嘴裡知道了賀蘭敏之早已經替她處理朝事,批閱奏本,惶然之下,也不敢私自批閱奏本,把這件大事主要交給了賀蘭敏之負責,可以說大部的奏本都是由賀蘭敏之代為批閱,再交給李顯和武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