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的開價奇低,卻引不起人們的興趣。因為當時可用的石油數量巨大,主要由伊拉克石油公司生產,為不使石油產量過剩,沙特的石油應永遠待在沙漠地下,不應開採,這一點大企業們已達成基本共識。阿拉伯半島沒有任何商業和政治上的吸引力。
伊本於1953年11月9日在麥加東部的塔爾夫宮殿逝世。著名的蘇聯間諜吉姆·菲勒比的父親,原伊本的顧問,哈瑞·聖·約翰·菲勒比曾這樣描述當時的情況:伊本死時哭喪的人寥寥無幾——伊本統治期間,沙特普通民眾中獲益者甚少,大贏家是美國。
時間倒退回至1945年2月的雅爾塔會議。羅斯福總統在停泊在蘇伊士運河阿邁爾湖的巡洋艦昆希號上會見了沙特國王,希望國王支援和平解決巴勒斯坦問題。
美國總統認為沙特與美國的距離有些過於遙遠。時至今日,這種觀點依然沒有改變。昆希號上的這次會見奠定了兩國關係的基礎:表面上不同聲色,暗中交好。60年來這種關係始終有一個前提:我們保護你們,你們向我們提供石油。
伊本的一個錯誤判斷——不選擇英國石油公司,而是與美國石油公司合作——令美國人獲益匪淺,他的理由是美國石油公司與政府的聯絡不像英國公司那樣密切。
然而,負責開採沙特石油的美國阿美石油集團(Aramco)旗下彙集了眾多美國國內最大的石油公司。這些公司無論對國會或是白宮的當權人物都能發揮影響或施加壓力。
幾十年斗轉星移,歷史在沙特書寫新的篇章。沙特以其豐富的石油資源,每日向石油市場投放800萬至1000萬桶原油的數量而一躍成為石油巨人。沒有沙特人的參與,任何一項石油戰略上的重要決議都無法制訂。
美沙兩國最近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