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芳放走李氏,心裡暢快,一歪身就睡了。剛睡著,就覺得有人在耳邊喊:“你還不走,等啥呢?”楊芳從夢中驚醒,瞅瞅四周,一個人都沒有,只見殘月西斜,疏星幾點。他自己納悶:“剛才明明有人叫我,咋沒人呢?”再看陶賀二人,睡得跟死豬似的,鼾聲如雷。楊芳又一想:“壞了!他倆要是醒了,發現婦人跑了,能善罷甘休?不是埋怨我,就是到處搜尋。到時候把婦人找出來,可就麻煩了。有了,我還是腳底抹油——溜之大吉吧。等他倆醒來,肯定以為我拐了婦人跑了,也省得他們搜查。”主意拿定,東西啥都沒動,就自己上了岸,直奔白衣庵。
到了庵前,天已經矇矇亮了。楊芳上前敲門,出來個老尼,隔著門問:“誰呀?”楊芳說:“姑母,開門,是侄兒楊芳。”老尼開了山門。楊芳進了客堂,還沒坐下,就悄悄問:“姑母,有個婦人來庵裡了嗎?”老尼說:“你咋知道?”楊芳就把灌醉二賊、私放李氏的事兒說了一遍。老尼合掌唸了聲“阿彌陀佛”,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可惜你這人做事沒做到底。不過也沒啥大錯,就是那婦人的一點血脈丟在路上,恐怕將來斷了她祖上的香菸。”楊芳追問咋回事。老尼說:“那婦人已經到廟裡了,說在樹林裡生了個兒子。要是被人撿去,還有條生路;要是遭了害,可就絕後了,太可惜了。我勸了她好半天,答應幫她找孩子,她才止住悲啼,在後面小院裡歇著呢。”楊芳說:“既然這樣,我去找找。”老尼說:“你去找,那孩子有個表記,胸前有枝白玉蓮花。”楊芳牢牢記住,離開白衣庵,到樹林裡找了個遍,啥蹤跡都沒有。又暗暗訪查了三天,才打聽到實情。
離白衣庵幾里地有個倪家莊,莊裡有個倪太公。一天五更天,他騎著小驢去趕集,走到樹林,驢突然不走了。倪太公覺得奇怪,忽然聽見小孩哭聲,趕緊下驢一看,見一個小孩放在樹下,身上彆著一枝白玉蓮花。倪太公老了還沒兒子,見了這孩子,高興得跟撿了大元寶似的,連忙解開衣襟把孩子揣好,也顧不上趕集了,騎著驢就往家跑。回到家,安人梁氏見了孩子,問明情況,夫妻二人樂開了花,給孩子起名叫倪繼祖。他們哪知道這孩子本姓也姓倪呢。這可真是天緣湊巧,姓倪的根苗被姓倪的撿去了。
俗話說:“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倪太公得了孩子這事兒,很快就傳開了,來道喜的人都快把門檻踏破了。還有人來推薦乳母,今天這個來,明天那個去,都要給太公賀喜。太公推脫不過,只好擺了酒席,請鄉黨父老。這些鄉黨父老也備了些薄禮來祝賀。
正忙著應酬呢,只見兩個鄉親領來一個人,大概三十來歲。倪太公不認識,就問:“這位是誰呀?”兩個鄉老說:“這人我們熟,他沒地方安身,聽說太公得了小相公,他情願給太公當僕人,等小相公大了,還能照看。他這人老實忠厚得很。老鄉親看在我們倆的面子上,把他留下吧。”倪太公道:“他一個人也花不了多少錢,何況又有二位老鄉親的好意,留下就是了。”兩個鄉老說:“還是老鄉親爽快。過來見見太公,太公給他起個名兒吧。”倪太公道:“當僕人就得忠誠,就叫他倪忠吧。”原來這人就是楊芳。他和姑母商量好了,要照應這孩子,所以想投到倪宅。他認識莊上這兩個人,就託他們趁著賀喜,順便舉薦。
楊芳一聽倪太公不但留下他,還起名倪忠,趕緊上前叩頭,說:“小人倪忠給太公爺叩頭道喜。”倪太公可高興了。倪忠辦事特別殷勤,啥事兒都不用吩咐,主動就去幹。那天倪太公省了不少心。從那以後,倪忠在倪太公莊上更小心謹慎了。倪太公看他忠正樸實,啥事兒都託付給他,倪忠也盡心盡力,倪太公可算得了個好幫手。
有一天,倪忠對太公道:“小人看小官人都七歲了,聰明伶俐,為啥不送他讀書呢?”太公道:“我正有這想法。前幾天見東村有個老學究,學問挺好。你挑個日子,我帶他去入學。”於是定了日子,倪繼祖就去讀書了。每天都是倪忠接送,倪忠還經常去庵裡看望,就是瞞著倪繼祖。
剛讀了兩三年,老學究就推薦了一個儒流秀士,是濟南人,叫程建才。老學究對太公道:“令郎是國家的大才,不是我能教得出來的。要是跟著我這位朋友學習,將來肯定有出息。”倪太公還有點猶豫,倪忠在旁邊一個勁兒攛掇:“小官人挺愛讀書的。既然老先生一番好意,推薦了這位先生,為啥不讓小官人跟著學學呢?”太公聽了,只好答應,把程先生請來教繼祖。繼祖聰明絕頂,過目不忘,把先生高興得不行。
時光飛逝,一轉眼倪繼祖都十六歲了。程先生跟太公說,讓倪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