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難嗎?”李泰故意裝作不解,嘀咕著:“縣令是一方父母官,刺史也是一方父母官,不過是管轄的百姓多少的區別罷了。”
李世民不知道李泰是在故意裝傻,以為他是真的不明白,搖頭苦笑道:“我大唐現有三百五十八個州。一千五百五十一個縣,你說的沒錯,他們都是父母官,但可不是像你想象的那麼簡單,就是人口轄區的不同,這其間的差別可大了,不是一句兩句能說清楚的。”
“不是沒有人由縣令升到刺史。不過那是從縣令到司馬,到別駕等等一步一步走上來的,憑空從縣令到刺史的人還真沒有呢。你這個先例我不敢開。”
“真的有那麼難嗎?”李泰一副不死心的樣子,再次詢問著李世民。
李世民苦笑一聲,仔細為他解釋著大唐地方官員的設定。
在李世民的訴說中,李泰瞭解到,唐初依隋朝舊制,地方上設立州縣兩級,也可以稱為郡縣兩級。依照地位輕重,轄境之大小,戶口之多寡以及經濟開發水平之高低分為上、中、下三等。三萬戶以上為上州,二萬戶以上為中州,二萬戶以下為下州;五千戶以上為上縣,二千戶以上為中縣,一千戶以上為中下縣,其餘為下縣。
上州刺史從三品,其下佐官有別駕一人,從四品下,長史一人,從五品上,司馬一人,從五品下。中、下州刺史皆正四品下,其佐官的關節也依次下降。官職上多有高品階擔當低職位,也有底品階擔當高職位,所以一個正四品的下的下州刺史身邊有一個同樣正四品下的長史也不奇怪。
李泰一副側耳傾聽的神色,聽完李世民的講解,低聲笑道:“父皇,這個周維民本身已經是正五品上的京縣縣令了,以前也有個京縣縣令外放作為刺史的先例,孩兒為他求個下州的刺史也不算出格吧。
“對啊,這個周維民是長安縣縣令,要說外放出京做個下州的刺夾,到也是有先例的,還不算出格。”李世民微微一笑,說道:“看來你為他求官也是做好準備了,有備而來啊。”
李泰怕李世民誤會,急忙解釋道:“父皇,我那知道這些啊,這都是和周縣令閒聊的時候,他說的,我也就記住了。”
“哦?”李世民眉頭一緊,問道:“這麼說是那個周縣令去你面前討要官職了?”
“沒有,沒有。”李泰急忙否認,心想,即便是為自己圓謊也不能將周維民賣出去了。倘若周維民在李世民心中留下了“鑽營”這兩字評語,別說是刺史的位置了,就是他這個五品縣令的官職也會沒了。李泰可不想坑了周維民,所以在此解釋。
“父皇,周縣令沒有找我求官,這下話是他推辭的時候說的。他說他資歷太淺,能力也未必能夠,所以一再推辭。不過我想著,既然我己經將話說出去了,就儘量辦到。免得日後有人說我言而無信小食言而肥。”
李泰的話打消了李世民對周維民的懷疑。畢竟周維民只是一個五品縣令,還沒有能力讓李泰為他被黑鍋,所以李世民對李泰的解釋深信不疑。
考慮了片玄之後,李世民緩緩的說道:“以京城五品縣令去做個下州的刺史也不是不可以的,但是這樣一來難免會有人說三道四,就是讓他去做一州刺史恐怕也是力不能
李世民忽然像是想到了些什麼,沉聲問道:“青雀,這位周縣令在朝中的人脈如何?”
李泰呵呵一笑。答道:“父皇,他一個五品縣令能有什麼人脈,也不怕和父皇說。他真若是背後有人的話,也不會來做這個上下兩難的長安縣令的位置。您也是知道的,這長安城中權貴之人何其之多,或許一個嗷嗷待哺的小兒,身上就帶有爵位,都是他得罪不起的。他若在官員之中有人脈靠山,也就不會選擇這樣一條艱難的仕途之路了
李泰此刻是真心的想為周維民謀得這個外放的職位。也就儘可能的將周維民的難處和能力對李世民詳細的訴說。但是也不是全然吹捧,更不會拍著胸脯打著保票,不過是略微有些誇張。不失實的誇張。
李世民也是連點點頭,認為李泰說的有道理。
再次思考了片復之後,李世民問詢道:“青雀,這個周縣令家世如何,你可曾瞭解過?”
這點是有據可查的,吏部官員文件上寫的輕輕楚楚,李泰可不敢在這上面誇張,於是實事求是的說道:“聽周縣令自己說的,他家裡不是寒門,集門子弟也沒時間和能力去讀書。他說周家是山東道的,勉強算得上是士族。還說祖上有人做過輔宰,不過近百年來,他現在的五品知縣在家中已經是最高的官職了。我估計也就是那種抱著祖先榮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