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部分

天下莫不聞,無乃不可加乎兵。秦君以為然,乃按兵,輟不敢攻魏。

看來這件事還傳到了秦國,要說段幹木憑著自己的名頭就退了秦兵實在說不過去,秦不敢攻魏是因為打不過,秦國君臣一唱一和地給自己找臺階下,跟段幹木沒什麼關係。

段幹木這個人太低調了,以至於我們找不到更多的線索,這就是本集的開篇把段幹木列為後衛的原因,這個位置本身的特點決定了他不可能像前鋒樂羊那樣風光無限,後衛在球場上乾的是髒活累活,不惹眼,不搶鏡,幹好了表現為默默無聞。舉個例子,當前鋒帶球射門時,你注意的是他踢飛的足球,還是身後拽他衣服的後衛。

其實決定一個足球隊戰鬥水平的不是前鋒和後衛,這個位置的重要性在對它的稱呼裡就可以體現出來,中場,我們習慣於把中場指揮官稱做“發動機”或是“核心”“大腦”。

現在魏國這隻強大足球隊的發動機上場了。

時代的加速齒輪

提出一個問題,魏國是怎麼強大起來的?通用的答案一定是李悝變法。但事實上是麼?

百度上給出的李悝的生卒年月是公元前455年到公元前395年,六十歲的壽命不算長,但也超過當時的平均壽命了,文侯繼位的年代是公元前424年,這個時候李悝三十歲,吳起十五歲左右。

李悝變法的年代沒有具體給出,但可以推算一下。李悝變法的時候已經擔任魏國的相國(實名相邦,後來史書因為避諱劉邦改為相國),以前一個人能做到這個職位是想都不敢想的,尤其是一介草民、一介布衣,但是在戰國這個時代是什麼事情都有可能發生的,只要你夠努力,只要你有實力。

當時魏國的牛人是很多的,吳起想了一輩子都沒坐上這把相國的大靠背椅,李悝能坐上去也是憑藉實力以及一定的特長和年齡,所以李悝當上相國的年齡應該在四十歲以後,更準確地說應該在五十歲左右。

李悝開始變法的年代大約在公元前403年左右,正好是三家分晉的時候,而魏國真正強大起來應該是在這之後,我的理由是魏國在公元前391年敗楚師於大梁、榆關,並且佔領了大梁,為之後的遷都大梁做好了準備,前面欺負欺負秦國、中山國並不能代表什麼,一個人真正的強大是戰勝更強大的敵人。

所以,李悝同志不僅是第一批布衣將相的創造者之一,而且還保持了一個很難打破的紀錄,那就是變法者不流血的紀錄。

當時的戰國突出一個戰字,年年要打仗,打仗就要花錢,花錢就得有錢,沒錢就只有捱打的份兒。而此時,吳起已經對魏國的軍隊進行了改革。

春秋以前,沒有出現常備兵,當時兵農合一,農民平時種地,戰時應召入伍,戰爭結束了回家接著種地。隨著戰爭的頻繁,一次戰爭往往動員十幾萬甚至幾十萬的兵力,一打起來就是好幾年,要命的是還要保持部隊的戰鬥力,保持經常性的訓練,費了半天勁最後打敗了那多鬱悶。

所以吳起先生對魏國的軍事制度進行了改革,建立了一支常備軍,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職業軍人。這些人只管打仗,不管種地,吳起先生繼續發展自己的精兵路線,建立一支無堅不摧的軍隊,這就是傳說中的魏武卒。

問題出來了,這麼多的職業軍人每天都要吃喝拉撒,這些費用誰來埋單?富國強兵不是一句空話,說明白了就一句話:沒有錢是不行的!

這個問題拋給了李悝,誰讓你是相國呢?沒辦法,那就變法吧,注意是變法,不是改革,這兩個詞有著天壤之別。如果把國家比做一個人,現在這個人病了,治治還能活下去,你得給他打針,你還得哄著他喝苦藥。如果改革就是喝藥水的話,那麼變法就是刮骨療傷。

古往今來被稱做改革家的人不少,敢自稱變法者的寥寥可數,原因就在這兒。改革不成功可以拍拍屁股走人了,變法不成功那就只有死路一條,有時候變法成功了活著的機會也不多。

下面看一下李悝變法的具體內容:

(1)廢除世卿世祿。

主張“食有勞而祿有功”,“奪*之祿,以來四方之士”。這就是說,要剝奪那些世襲貴族無端享受的爵祿,將其頒賞給為國家立有功勳和做出貢獻的人,以招徠四方的賢才。

(2)“作盡地力之教”,針對魏國地少人多的特點,發起對挖掘土地潛力的認識。

在國家授予農夫每戶百畝土地的基礎上,計算出單位面積的糧食產量,要求農民“治田勤謹”,充分利用土地,增加糧食產量,從而加強專制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