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城、淮陽三市經濟區在今後幾年將是華東經濟的亮點,在這三個市中,淮陽的地理位置特殊,但是其本身級別最低。
通盤考慮後,最後省常委決議市一把手還是要高配,恰好張青雲各方面條件合適,而且對張青雲提拔的時機也成熟了,這才有了張青雲出任淮陽市委書記的任命。
本來張青雲高配出任淮陽市委書記兼代市長,這個任命一直都是有爭議的。當時在省常委會上討論此事時,反對的人比較多。
在華東,省委常委會有嚴格的會議紀律,針對某一個問題的發言,按照省常委會的議事程式一般是由排名靠後的常委先發言,最後才是書記一語定乾坤。
當時針對張青雲的任命問題。阻力比較大。第一個發言的省委常委,陵水市市委書記就直接反對。秦衛國當時看到局勢不對,接過話頭特別強調了領導幹部要有全域性觀點,要有全省一盤棋的氣度和眼光。對山頭主義和宗派主義的思想進行了尖銳的批評,並且宣佈休會十五分鐘。
休會後繼續議事,市委度秘書長才發言理直氣壯的支援張青雲。他歷數張青雲以前的履歷和在港城的工作成績,特別強調張青雲在京城以及在全國年輕幹部中的影響力,認的華東應該要敞開心胸歡迎這樣優秀的年輕幹部在華東紮根發展。
他這樣一說,基本切中了要害!也算是徹底的領悟到了秦衛國書記的意圖。秘書長髮言支援張青雲,其他常委不是傻瓜,當然看出了其中利害關係,大家就都按照這個路子發言,最終秦衛國進行總結,強調張青雲是值得省委信任的幹部,省委、省政府應該要給予他足夠多的支援,把這個事情就確定了下來。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在華東政壇幾乎都知道張青雲是秦書記親自提拔的幹部,這一點對張青雲來說也算是一個有利因素,至少有人要給他使絆子、下套得用心惦量一下分量了,書記提拔的幹部,在這方面總會佔些優勢。
張青雲的履新正在下半年,第三季度剛過,最後一個季度已經開始。真正到了淮陽,張青雲儘管心中有準備,但是還是為淮陽的亂感到揪心。
淮陽的經濟一直來說不溫不火,和黃海近在咫尺,卻還比不上遠離黃海的陵水、揚水等市,這個問題以前在華東一直熱議得比較多。也有些專家總結了一些原因,張青雲最近也臨時抱佛腳看了一些,加之上任之後他自己的觀察,心中也是愈發感覺自己任重道遠。
記得以前在嶺南沿海,有個笑話,說是家長經常教育孩子,說是孩子如果不好好讀書,將來長大了只有當幹部!這個笑話在內地比較流行,因為在內地的人出路少小,大家基本就是走官場這條路。所以內地的人很羨慕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人可以有更多的選擇。
實際上也是如此,在沿海發達地區,孩子們可以更多元化的發展,可以不必要一定要擠官場這條獨木橋。張青雲以前也深以為然,覺得是那麼回事。但是到港城呆以後,現在在淮陽,他發現華東和嶺南不一樣。華東人的官本位思想依舊很強,這一點在淮陽體現可能更突出,這也導致了淮陽官場人才擁堵,精英雲集。人多了,鬥爭就激烈,這是自然規律。
一直以來華東官場被認為派系森嚴,因為華東人講團結、排外,但是到淮陽後,張青雲卻發現淮陽和華東其他地方不同,他感覺就像是到了蓉城一樣,有些派系林立,深不見底的感覺。
其實,他作為黨政一肩挑的大佬,初來乍到,別人面對他肯定不會推心置腹,總歸帶著面具。但是張青雲畢竟不是一般人,從江南錘鍊出來的幹部,對爭鬥有一種天然的敏感。
他能夠嗅到隱藏在暗處的不安定因素。至少在常委會里面他就看出了一些端倪,張青雲到淮陽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挨個找各大常委談話,瞭解他們的思想動態。
他發現的問題就是大家對淮陽的前途問題思想模糊,但是在有些機構設定,人員架構方面都不含糊。對幹部選拔任用條例,對黨內幹部紀律要求修養極高,高到讓人吃驚的程度。
這些素質都是善斗的最直接的表現,張青雲以前就是善鬥之人,當然一眼就能看出問題。這種現狀讓他很憂心,作為一把手,他需要的是穩定、團結、發展,但是現在看來準陽是這三項都沒有,這讓他是倍感壓力。
“叮,叮!”
“進來吧!”張青雲朗聲道,市委秘書長莫言東含笑推門進來,跟在身後的是市委副書記蕭寒,還有常務副市長鍾家華。
張青雲含笑站起鼻來道:“都來了?坐吧,坐吧!我這來淮陽三、四天了,整天就窩在辦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