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義是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起義以來的第一次勝利,標誌著辛亥革命的全面爆發。武昌起義動搖了清王朝的統治,隨後清王室就像一座紙糊的房子,頃刻之間就塌陷了。短短的六週時間內,全國十幾個省區相繼宣佈獨立,清王朝的統治土崩瓦解。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佈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組成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南京為國家首都。1912年2月12日,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大清王朝滅亡,清朝最後一位皇帝宣統皇帝溥儀被迫宣佈退位。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從此結束。中國古代由秦始皇開創的封建專制制度,隨著大清王朝的轟然倒下而一起被埋葬,從此中國開始走向民主、共和。
中華民國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共和政府,在這場民主共和運動的高潮中,南京臨時政府制定和頒佈了許多進步指示、法令,特別是頒佈了具有憲法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這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部資產階級共和國性質的憲法性檔案,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用法律的形式公佈了公民應享有的基本民主自由權利,確立了“主權在民”和“權力分立”的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規定國家實行責任內閣制。
第一部分 第22節:共和(9)
民國初期,南京臨時政府的諸種做法讓民主共和思想觀念深入人心,諸如自由、平等、博愛、民主、共和、憲政等人類政治文明的核心概念詞彙被高喊出來,激發了在政治上趨於沉寂的國人對共和理想的熱切關注。
儘管辛亥革命讓中國告別了世界上歷時最長的君主專制制度,但是通向民主共和的道路依然艱難曲折。
在辛亥革命的高潮中也潛伏著深刻的危機。受到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強大壓力與革命黨本身的渙散無力影響,使得當時很多人都曾把推翻帝制的希望寄託在北洋軍閥袁世凱身上,立憲派和舊官僚也害怕革命的發展會危及自身的利益,希望袁世凱出面主持大局。同時革命派也希望避免內戰,孫中山在當選為臨時大總統時,也曾致電袁世凱,表示“虛位以待”。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至此,中國資產階級開始向封建勢力妥協,政權落入北洋軍閥手中。
袁世凱就任總統後,拒絕把南京作為首都,而選擇了其權力基地北京。同時在國民議會選舉中,袁世凱竭力排斥革命黨人。內閣組成後,北洋軍閥掌握實權,開始獨裁統治中國。
袁世凱的獨裁遭到全國輿論譴責,對於袁世凱公然踐踏民主共和制度,孫中山號召興師討伐。1913年夏,他發動了反對袁世凱的“二次革命”。但由於袁世凱施展誘降伎倆,致使討袁軍內部生變,北洋軍攻陷南京,“二次革命”失敗。
1915年5月,袁世凱宣佈廢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解散國會,頒佈《中華民國約法》。“新約法”規定“國家元首”總攬統治權,改責任內閣製為總統制,總統可無限期連任1915年12月,袁世凱冒天下之大不韙,公然宣佈復辟帝制,定1916年為“洪憲元年”,自己為“洪憲皇帝”。
隨即,孫中山發表《討袁宣言》,組織護國軍展開“護國運動”。在舉國人民反對下,袁世凱四面楚歌,眾叛親離,急怒交加,被迫於1916年3月宣佈撤銷帝制,三個月後憂懼而亡,僅做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凱即告斃命。
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總統,段祺瑞任國務總理。各帝國主義國家乘機尋找自己在華的代理人,在中國實行“分而治之”的政策,造成中國出現軍閥混戰割據的局面。軍閥割據和混戰在清王朝滅亡之後的三十多年間,給中國社會造成了深重的災難,社會動盪不安,政局混亂不堪。
1917年5月,因權力爭執,總統黎元洪和國務總理段祺瑞發生“府院之爭”。黎元洪被迫電召安徽督軍張勳入京調解。張勳以此為名,帶領軍隊入京,經過一番秘密策劃,張勳發動了復辟運動。1917年7月1日凌晨,張勳穿上清代的朝服朝冠,率領康有為等保皇派,擁12歲的溥儀登基。由於復辟不得人心,招致全國反對,全國掀起“討逆運動”,握有軍事大權的段祺瑞組成討逆軍趕跑張勳,掌握實權,張勳復辟失敗。
為維護臨時約法,恢復國會,在1917年7月,孫中山在廣州舉起“護法運動”旗幟,聯合西南軍閥共同反對北洋軍閥獨裁統治。此時南北軍閥卻互相妥協,串通一氣,並排擠孫中山。1918年5月,護法運動失敗。
最終的,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完全落到了北洋軍閥官僚集團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