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67部分

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軍事常識。

任何一支軍隊的進攻距離都是有限的,總有停下來的那一刻,因而戰略性撤離是在打不過敵人的情況下,儲存己方兵力的有效辦法。在歷史上的戰爭中,這個辦法屢試不爽,且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最有名的,就是在拿破倫的法軍入侵俄羅斯的時候,俄軍主動放棄首都莫斯科,使法軍的後勤補給線斷裂,最終因為補給不到位,倒了在俄羅斯的嚴寒之中,被庫圖佐夫元帥大敗的戰例。

毫無疑問,隊再能打,進攻能力也有一個極限。

只是,隊進攻能力的極限,直到這個時候都沒有表現出來,準確的說,敵人還從沒有讓隊達到過進攻極限。

原因很簡單,中國陸軍全新的進攻戰術還沒有真正得到過有效應用。

決定部隊進攻極限的不是前方部隊的推進能力,而是後方的補給能力,即能夠維持多長的後勤補給線。

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陸軍的新戰術,就是圍繞著後勤補給進行的。

當時,中國陸軍還沒有擺脫在地面作戰的基本狀態,但是後勤補給能力已經實現了實質性的飛躍。

說得間接一點,就是大型電動運輸機提供的強大空運能力。

到二零五三年底,隊裡的大型電動運輸機已經超過了五千架,其中三千架是運載能力為二百四十噸的DY…1,兩千架是運載能力為三百六十噸的DY…2,此外還有上萬架各類戰術運輸機,其中包括大約一千架電動戰術運輸機。如此龐大的空運能力,足以讓陸軍不再依賴地面交通線。

從戰術上講,進攻部隊要做的,就是每隔幾百公里奪取一座足夠大的機場,或者是開闢一座足夠大的野戰機場,以便讓大型電動運輸機把物資送過來,然後再繼續前進,奪取下一座機場。即便是戰術補給,也能夠由戰術運輸機承擔,即具備垂直起降能力的戰術運輸機間接把物資送到作戰部隊手裡。

至於以前必須依賴的地面交通線,比如鐵路、公路,基本上能夠拋到腦後了。

當然,在戰略上,還是得重視公路與鐵路,特別是鐵路。如果能夠用鐵路把物資運送到戰場附近,就能縮短空運距離,大幅度提高空運效率。只是這絕非必要條件,沒有鐵路,大型電動運輸機也能把物資從戰略大後方送到前線。

如此一來,再來衡量隊的進攻能力,恐怕就是個未知數了。

現實上,在這場會戰中,美俄聯軍都沒有讓隊發揮到極限,也就是沒有讓隊感到後勤保障壓力。要到幾個月之後,在隊進軍莫斯科的時候,美俄聯軍才能知道隊的最大推進距離是多遠。

明顯,透過戰略撤離,美軍打不了勝仗。

有趣的是,認識到這個問題的,正是在此之前主張俄軍撤離到烏拉爾河西岸的布魯希洛夫。

當時,布魯希洛夫就向諾日羅夫提出,應該讓美軍堅守每一寸陣地。

可惜的是,他的建議被諾日羅夫看成是“惡意報復”。大文學

在諾日羅夫看來,美軍在這個時候堅守陣地,就是重蹈兩百萬俄軍的覆轍,是在隊的鋒芒下等死。

問題是,諾日羅夫忽視了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

雖然美軍還沒有做好戰鬥準備,但是天氣已經轉好,而且美軍有足夠的作戰物資,官兵的狀態也不是很蹩腳,完全有能力堅守陣地,以至有能力守住布魯希洛夫花了數個月時間構築的戰略防線。

不可否認,布魯希洛夫的判斷也有錯,即他認為,隊在推進了四百公里之後,後勤補給將變得極為困難,特別是彈藥消耗量極大的遠端炮兵在離開了後方緊挨著鐵路線的陣地之後,在前方很難發揮關鍵作用,因而只需美軍堅守,就能夠在烏拉爾河西岸擋住隊。

只是,同樣不可否認,布魯希洛夫愈加清醒,即美軍有堅守的資本。

也許,美軍守不住烏拉爾河西岸的戰略防線,可是肯定能夠在這裡拖住隊,減緩隊的推進速度。

要知道,美俄聯軍部署伏爾加河防線需要的就是時間。

現實上,布魯希洛夫建議諾日羅夫堅守,就是希望美軍能夠爭取到時間,讓他能夠完成伏爾加河的防禦部署工作。

可惜的是,諾日羅夫拒絕堅守陣地,而是在一月一日就下達了撤離命令。

只是,此時才撤,已經太晚了。

與烏拉爾河東岸的戰鬥不同,隊沒有平行推進,因為天氣好轉,各部隊不會再迷失方向,也就沒有必要平行推進了。

戚凱威等了差不多一個月,終究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