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很多負責任的專家表示,絕大多數新藥都是高質量或對病人是重要的的結論也是站不住腳的。
從病人、醫生和衛生政策的角度來看,質量意味著新藥在臨床上比現有藥品更有效或更少副作用。然而,目前的很多調查報告並沒有用資料或治療結果來對新藥的質量進行評估。一些新藥的廣告明顯誤導了消費者,宣揚新藥效果顯著,然而從用藥的患者的臨床表現上來看,兩者的療效幾乎是相同的。
簡而言之。商業上的成功經常不等同於療效有明顯提高。
目前而言,國內確實需要鼓勵公司開發優於現有藥品療效的新藥,而不是開發僅僅比安慰劑好一點兒的藥。因此也有學者建議由公共機構如美國的國家衛生研究所贊助進行獨立的臨床試驗,這樣可以和現有治療方法進行優勢和風險的比較,公共贊助的試驗也可以為廠商減少成本和風險,並透過減少高成本的障礙來提高小廠的研發能力和競爭能力。
“現在政府方面對於新藥的審批可以說是徹底放開了,每年面世的新藥怕是不下兩萬種,但是其中真正能夠稱得上是新藥的,怕是連一百種都沒有,其他的都是一些改換包裝之後就以新名字上市的老藥而已。”範無病提到了這個問題的時候,就對沈盈說道,“比如說電視廣告上經常出現的那幾種藥品,其實就是很簡單的感冒沖劑的升級版,或者根本就是同樣的東西改換了包裝方式,在療效上不但沒有進步,或者還有所降低,但是售價就高出了原先產品的幾倍或者幾十倍以上,這對於不明真相的消費者而言,是非常不利的。”
範無病很清楚,針對當前國內創新藥研發的企業重視不夠、投入不足、基礎研究沒跟上等問題,要改變這種情況,依靠政府方面是不行的,說不得也只有自己來做一些事情了。
而要在創新藥的研發和生產躋身於世界先進行列。首先要造就一批優秀的人才,其中包括優秀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所以首先應解決的就是對從事應用基礎和開發的科研人員激勵機制的問題,探索無形資產入股時科學家的期權、股權問題,這裡主要包括科研院所和企業內部的科研人員。
畢竟創新藥物的研發最終要走向市場,除需要優秀的技術人才外,還必須造就一支優秀的管理人才隊伍。
除了要解決人才的問題,就是要加強基礎研究了,為創新藥的成功研發打下堅實基礎。幾乎所有發達國家的政府均把主要資金用於支援基礎研究,而應用基礎及開發研究的經費主要由企業投入,在創新藥的研發上亦是如此。
但是國內由於體制、機制等諸多原因,佔目前主導地位的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尚難以成為創新主體。一般情況下。目前這類企業能斥巨資進行原始創新藥研發的實力仍有不足。
因此在現階段,儘快把各研究院所多年積累的成果推向產業化,設定一些產業化的重大專項加以支援是必要的。而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普遍和有效建立,一批企業的投入實力增強,企業必將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這也是不可避免的。
現在範無病不過是將這一條路給提前走了出來,以儘快增強國內創新藥品的研發力度,不至於落後外國同行們太多。
新技術已成為新藥研發的出發點及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跟蹤前沿關鍵技術對於研發創新藥顯得十分重要。根據人類基因組的最新成果,將分子生物學、結構生物學、計算機輔助虛擬篩選、組合化學及高通量篩選等藥物研究高新技術整合在一起,建立創新藥物發現的平臺,在多種與重要疾病相關的靶蛋白體系中進行實踐,這是一條很好的思路。
新藥研發其實也是一套系統工程,引導集中創制新藥高新技術平臺的建立,及高水平交叉學科研究人員組成的研究群體的形成,完善創新藥研發體系,同時加強關鍵瓶頸技術平臺的建設,如製劑技術、藥代平臺等,這都不是現在的國企所能夠解決的問題。
但是隨後的事情就有些讓人哭笑不得了,在看到範氏投資集團似乎對於收購海州醫藥集團沒有多大興趣之後,海州醫藥集團的幹部和職工們都感到非常失望,畢竟現在海州醫藥集團的現狀大家都很清楚,如果再不引入戰略投資者的話,怕是很快就撐不住了。
所謂的年銷售額過百億之類的話,不過是說說而已,此時集團的利潤一直在下降,負債率一直在升高,想來再無突破的話,明年大家都要去喝西北風去了。
先前範氏投資集團有收購意向的時候,作為海州醫藥集團的員工們是千肯萬肯的,因為大家都瞭解過,被範氏所收購的各大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