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情中,我們也看到這樣的道理,在人際關係中,如果你能夠及時地向對方施以不同方式的恩惠、幫助、關心……對方的內心深處,會因虧欠心理產生負債感,在以後的生活和交往中,便經常會試圖透過同樣的方式或者是相似的方式,回報對方。有時還會產生不等價交換。例如,你只是給對方一塊巧克力,但是對方卻可能在不同的時間或者不同的地點,回報給你一盒巧克力。
心理學上將這種行為視為互惠效應引發的不等價交換。互惠效應產生這樣的影響,主要是因為人們習慣於對他人的某種行為,要以一種類似的行為去回報對方。即使不能立刻用此行為去回報對方,也會透過其他方式回報對方,此時的回報要比當初的回報更重些。由於相似的報答方式會多種多樣,所以報答對方的方式也因為靈活性,產生最大利益。對此,身為營銷員的張元講述了這樣的營銷案例:
在手機行業飛速發展的今天,為了擴大手機銷售量,我們公司試圖用盡一切辦法,促進手機銷售。在手機市已飽和的狀態下,我們還曾用降低價格的方法,促進銷售,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銷售,但畢竟不是根本性的辦法。後來公司推出了買手機贈送禮品的活動,這個活動有力地促進了手機的銷售量。
我們採取的主要辦法是根據顧客購買手機的價錢,贈送給客人不同價值的禮品,例如手機、隨身碟、耳機等,有時也會有大禮包,這包括太陽鏡、遮陽傘、護膚品、米奇盃等生活日用品。我們贈送的禮物質量好、樣式新,有些顧客甚至會在禮品的吸引下,不得不購買手機。這種雙向的互動,使公司手機的銷售量不斷上升,直至今日。
文中提到的這種銷售方式,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的一種常見的銷售方式,儘管它早已被人們所熟識,但是它的影響力仍然很大。為什麼人們明明知道這種贈送禮品只是商家促銷的一種手段,還是會購買這種方式下的產品呢?這和互惠原則有很大的關係。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當商家向顧客推出這樣的產品後,顧客的內心常會因為好奇或者喜歡心理,對活動中的贈品產生濃厚的興趣,在這種心理驅使下會情不自禁地看看手機。此時,便給營銷員創造了機會,在營銷員熱情、耐心的說服下,人的內心會產生負債感。例如,你覺得自己看了這麼久禮品,營銷員又向自己介紹了這麼久的產品,不買好像都不好意思或者很難拒絕的心理等,於是稀裡糊塗地購買了一個自己原本不打算買的手機。從經銷商的角度考慮,他們正是利用人們心理中這種互惠原則,完成了一次“沙子”換“金子”的不等價交易。
上述營銷手段是心理學上互惠原則的成功應用,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也同樣可以運用此法。英國著名經濟學家約·穆勒曾說過,按自己的方式去追求利潤,而不是蓄意去侵犯他人利益,或阻礙他人獲得利益,這才是智者的做法。所以,生活中如果你想有效地影響他人心理,為自己做事情,就要學會向對方施以某種形式的恩惠,讓對方在內心深處對你產生虧欠感,就在對方試圖尋找內心平衡的時候,你所想的事情以及你將要讓對方做的事情,將會被對方主動地完成。多數情況下,你所付出的只是一小部分,而得到的卻遠遠比這要豐厚得多,這便是一則不等價交換。但正如約·穆勒說的一樣,這樣的原則並不是損害他人利益的奸詐伎倆,而是一種實現自我目的的正確方式,就像付出和收穫成正比一樣再平常不過了。例如,你想讓你的小兒子幫你拿垃圾桶,不要直接告訴他,你幫我做什麼,你可以說:“寶貝,你是個聽話的孩子,願意幫媽媽做很多事情對嗎?”就在小兒子高興地回答“是”的時候,你的垃圾桶會很快到手。難道你能說這位媽媽為了讓兒子幫自己做事情,不擇手段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這便是不等價交換的智慧之處。
√影響力智慧
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情,都不能只想著如何索取,要學會付出,這樣你才能得到更多收穫。
電子書 分享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