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最多隻要五年。”
“正如孑民先生所說,我們是開風氣之先來的。不是掙錢來的,薪資只要生計不愁就行。這些都是枝節。”看出徐寶璜的擔心,陳仲甫只好勉強笑道。
“那就好!”徐寶璜見他笑也就放心了。其實以他剛入職從八品月薪十塊出頭的薪金看,四十六塊已經很多了。
“還是說文學院吧,現在一共分了四個系,為中國哲學、中國文學、中國歷史、英語。教授中舊教員甚多,其中陳介石、陳雲從、黃季剛、辜湯生、馬彝初、林琴南、黃玉昆、劉容季等人名望最盛,學術則是陳介石、劉蓉季、黃季剛三人最高。陳介石先生年已老,估計教不了多少年了;
劉蓉季是劉申叔之弟,揚州人士,劉申叔與復興會有些舊怨,但開國後在章枚叔的求情下,這些都不但不再追究,還將其弟招至北大當教授,其家治左傳千年,學淵源深厚,眾人皆服;黃季剛則是湖北蘄春人,曾留日,入復興會,來京和章枚叔結識後形同師徒,他本是隻想做學問的,但後來被學校請來,其人孤傲狂狷,目中無人……”
“這人我認識。”胡適不知道這人是誰,但陳仲甫卻是知道的。某一次在日本,他在錢玄同寓所說起清末漢學,感嘆大師戴、段、王等人都是江蘇或安徽人,唯獨湖北不見大學者。剛好來此做客的黃侃馬上進門道:‘湖北是沒什麼學者,然這不就是區區;安徽固然多有學者,然未必就是足下。’黃侃此話一出,陳仲甫立馬就走了,錢玄同也出門逛了幾圈才回家。
陳仲甫忽然想起了舊事,感嘆道:“此人真不是一般的狂啊!”
“正是。”雖然回國入京也不久,但徐寶璜對黃季剛此人言行還是有所耳聞的,其他的事情他不好多說,只道:“此人對新學甚是蔑視,曾言八部書外皆狗屁。”
沒想到是這麼一個人,胡適聽聞也是搖頭,徐寶璜接著道:“還有教英國文學的顧湯生也對新學頗有微詞,只是此人礙於只教英文,不好多談罷了。”
“那我們這邊呢,都有什麼人?”陳仲甫問道。他知道蔡元培找他和胡適來的意思,而且一定是因為支援舊學的教習多,才需要四處找人。
“支援新學的教員大多年青,有錢德潛、朱逷先、劉半農、沈伊默、馬幼魚、周樹人等教員。其中錢德潛和周樹人的觀點最為激勵,錢德潛認為我國若要革新文化,當廢除漢字,使用拼音;周樹人先生則認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徐寶璜道。“此一說法雖然偏激,但也有不少人支援,他們認為世界文字最終將歸於統一,而統一必定是西洋字母勝出。”
“那先生是怎麼看的?”言論居然是如此激烈,陳獨秀和胡適都吃了一驚,他們的本意是廢除文言文提倡白話文、廢除舊文學提倡新文學,廢漢字一事還未想過。
“先生認為漢字可先拼音化,至於是不是要費,那要再看,拼音教學的事情也還再討論。”徐寶璜道。
“難道說現在連拼音教學都沒有嗎?”胡適大吃一驚,他在國外多年,還以為拼音早就制定好,開始運用了呢。
“拼音已經有了,但只在師範學校當中使用,以確定國語標準讀音,但小學中還未完全使用。”徐寶璜道。“初小是市場化的,所以很多私塾就按照以前的老辦法教書,學部要的是普及識字率,只要學生們能透過考試,就會下發經費給學校,怎麼教授是不管的。”
“這怎麼可以?”胡適大驚,這是比美國還美國,即便是美國,也不是這樣。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開國初教員有限,而民間讀書人卻有不少,這樣做既可提高識字率,又能給那些讀書人一口飯吃,讓他們廣辦私塾。據說此策施行後全國稱讚,而且這麼做比官辦教育更省錢。”徐寶璜道。
“那現在呢?小學施行五年免費教育後是不是會推行拼音?”胡適道。
“這個我也不知道。”徐寶璜不想話題繞道這裡來了,他不是不知道,而是這事情禮部和學部正在扯皮,學部是要初小正規化教育,推行漢語拼音;而禮部則希望能幫鄉下讀書人保住飯碗。這事情一直爭論到總理那裡,總理的考慮據說有二,一是教育要從孩子抓起,所以初小要正規化;二是讀書人沒事幹會造反,所以私塾要保留。
“今日就到這裡吧,我沒有去過北大,介紹的不全面,甚至是說的東西可能說的也不對,你們明年入職後校方會有更詳細的培訓,到時候務必要再行留意。”徐寶璜看了一下表,感覺時間差不多了,便開始送客,而且想到兩人會去想蔡元培辭行,又讓他們等了一下,先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