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5章 該乾點正事了

對於唐鏘來說,兵災不是他能控制的,所以唐鏘便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救災上,在天災面前,百姓們實在是太脆弱了,錢政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本來衣食無憂的錢政只不過經歷了一場不大不小的桃花汛,被淹了田,全家就被迫賣身為僕。

而大明的救災效率更是低下,明初在朱元璋的鐵腕手段下還好,但是到了明中期,救災便成了一項官員們發財的捷徑,直到明末出現了李自成、張獻忠這種巨寇,大明也不可避免的走向了滅亡。

所以要想改變,必須要先從體制上進行改變,洪武三年,朱元璋命州縣皆於四鄉各置預備倉,出官鈔糴糧貯之以備賑濟,荒年借貸於民,秋成償還,遂為一代定製,取代了常平倉。

常平倉的設定是救災的關鍵,但是大明與前朝不同,那就是在大明,百姓從官府裡借糧渡災還要還貸,這一項極其不合理,老朱收兩成利,那麼地方官員就敢收五成,最後會慢慢的演變成高利貸,導致借貸百姓直接破產。

所以唐鏘覺著應該取消借糧利息,甚至唐鏘還覺著這饑荒糧就不該再還給朝廷了,最好的辦法便是免費接濟災民。

其次現在大明的常平倉都是由各地地方官員把持,這一點也是有很大風險的,要是碰上清廉如水的官員,這部分糧會傳送到百姓手中,但萬一要是碰上個貪官,這批糧估計早就不知道被賣到哪裡去了?

而最好的辦法便是朝廷直接派人下去管理,比如御史臺那些不通情面的御史們和各部的給事中就很適合這份工作。

這是唐鏘對常平倉的一些改進意見。

接著唐鏘又提出了“刺激消費來促進經濟增長”的理念。

這其實也是一種救災手段,在史書上還有人用過,此人便是北宋名臣范仲淹。

北宋年間,江浙一帶發生了饑荒,死者無數,當時負責救災的范仲淹不僅沒有積極的救災,而且還下令在城中大興土木。

於是乎在遍地餓殍的情況下,杭州太守范仲淹卻整日帶著一群富商、貴人遊玩,一時之間整個杭州城可謂是熱鬧極了。

熱鬧是熱鬧了,可是這與救災又有什麼關係呢?

不光災民對范仲淹的行為很不理解,連負責監察百官的御史們也不理解,連續上了幾道奏疏彈劾范仲淹翫忽職守、不體恤百姓。

這時候范仲淹才站出來解釋道:“如今災民人數實在是太多了,光靠官府的那點糧食是撐不住的,為今之計,最好的辦法便是給災民提供一條能夠穩定賺取錢糧的生計來源。”

後來各地的救災情況匯總到朝廷,大家這麼一對比,才發現范仲淹此舉的高明之處,相比而言,范仲淹治下的災民死傷最少。

前車之鑑後車之師,唐鏘覺著可以適當的採用這個辦法,范仲淹此舉的高明之處便是以享樂為藉口拉著當地的富人們一起出糧賑災,而且這份錢糧大家還掏的心甘情願。

最後唐鏘還在奏疏中提出了要統一培訓地方官員的打算,各地官員能力良莠不齊,有些官員確實是清官,但也是書呆子,天災來了,人家憑著聖人之道在硬拼,一旦扛不住了,就一死了之,博一個萬世清名,他們死也就死了,但他治下的百姓可就倒了八輩子血黴了。

他們的死除了給自己留下一個好名聲外,屁用不頂,天災還是會繼續存在,百姓們還會被餓死。

所以唐鏘覺著朝廷應該統一編撰一本《救災手冊》,然後發到各地父母官手上,不會救災沒事,手冊裡寫的很清楚了,按照上面所寫的去做就行,要是不按照這本手冊來做,對不起,你死了也是白死,朝廷不僅不追封你,還會追究你救災不力的責任……

唐鏘用了一下午的時間,才將這本《論各地救災疏》寫完,洋洋灑灑有上萬字。

唐鏘揉了揉自己發酸的肩膀,在外伺候的連升聽到屋內的動靜,立刻打了一盆熱水走了進來。

這些天連升一直跟著唐鏘確實成長了許多,整個人越發沉穩了。

唐鏘洗完臉,將手裡的奏疏遞給連升道:“知道你聰慧好學,未來也不會一直為奴為僕的,這封奏疏你好好看看,應該對你會有啟發的。”

“公子,小的萬死也不敢有其它想法啊。”

唐鏘笑著扶起連升道:“不是你有沒有想法的事,而是未來我們一定要順勢而為,明白麼?”

“公子的一片苦心連升明白。”連升重重的點了點頭應道。

唐鏘回屋休息去了,連升卻看的入迷,這裡面的許多驚人思想令連升迷醉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