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9部分

支援‘三線’建設。這一次是重慶曆史上第七次大移民,上海、江蘇、浙江三個地方搬了很多企業過來,至少到重慶有十萬人。”

我從小聽過多次關於支援三線建設的事,還真不清楚原因:“老曾,當時為什麼移那麼多人來?而且是上海江浙居多?”

“是這樣的,一九六四年左右,中國的國際外交關係緊張,經常受到美國、蘇聯的軍事威脅。因此毛澤東就提出對全國進行一次重大的經濟佈局調整。東部和中部地區不是很容易被轟炸嗎?那就把那些地區的重要企業搬到西部山裡嘛。所以上海江浙人成了主力。搬的時候,也產生了很多大型企業,因為同樣的行業要進行組合。比方像北碚的四川儀表廠,就是由全國二十幾家廠組成的,簡直就是全國各地儀表行業大聚會。這些企業職工來的時候,很多也帶著家屬,自然人就多了。不過,也是為了備戰需要,這些企業遷來後,都放在郊區,離主城區較遠。”

潘天棒說:“曾伯,你剛才講支援三線建設是第七次大移民,那重慶曆史上到底是哪幾次大移民呢?”問的時候,他一腳踩空了,小敏急忙扶住他,我擔心他走不穩,要代他幫老曾揹包,他死活不讓。

老曾小心地看著地下走,一邊回答潘天棒:“歷史上應該是七次移進來,一次移出去。第一次是秦國移民,移了上萬家人,統一六國後還補移了一批大富翁來,估計規模在幾萬人左右。”

我想起網上一篇文章:“好像有史學家說,呂不韋一家犯了罪也就是遷來重慶的。”

潘天棒說:“呂不韋?秦國第一富啊,不曉得留下啥子寶貝沒有。”

“不清楚了,史書上呂不韋是發配到蜀,但他在路上服毒自殺了,他的家屬是不是到了重慶不清楚。”

大洞開始變窄了,平路變成下坡,更加難走。我接著問:“那第二批移民,是不是三國時期移來重慶的?”

“更準確一點,是三國前後。漢末的時候,中原到處打仗,很多人移民入川,也到了重慶。河南一帶有幾萬家人進入四川重慶,被劉焉收編為東川兵,劉備入川的時候,也帶了上萬的部隊來,都應該有很多人在重慶安家。三國歸晉後,甘肅、陝西大饑荒,又來了好幾萬人。這一段時期前後百多年,重慶應該增加了十萬以上的移民。”

走了一段,地上的大石頭減少了,路變得好走一些,經過一些小的支洞,老曾瞧上一眼,都沒有進入。

小敏在後面問:“其實第一、二次移民並不算太多啊,重慶現在怎麼那麼多人?”

老曾說:“那兩次移民是不算太多,但很重要哦。這兩次移民,讓重慶的漢人比例大大增加,傳統的巴人比例變得很少了。到第三次大移民時,移民規模變得很大。當時是北宋時期,金兵南下,逃難到重慶和四川的一共超過二百萬人。但這些人,在元末明初的二十年戰亂中,又死得差不多了。因此有了明朝的第四次大移民,移來了三十多萬人。”

“哦,就是第一次湖廣填四川吧。”我想起在湖廣會館看到的資料來。

“對,但這一次重慶增加的人口很快又減少了。明末清初打了四十年的仗,又死得非常慘。清朝初期的時候,重慶主城只有十多戶人家了,街上還有猛虎出沒。所以才有了第五次大移民,這一次也稱為‘第二次湖廣填四川’,給重慶和四川帶來了近二百萬人。應該講,這個時候以後,重慶人口才真正開始增加起來。”

潘天棒走得已經有些喘氣:“第六次大移民我曉得,就是抗戰時期吧,來了多少人呢?”

“這個資料我也不清楚,37年到41年,說是西南各省共遷來近二千萬人,在重慶的人口增加最猛。第七次就是支援三線建設了,雖然人口只有十多萬人,但這批人很重要,進一步加強了重慶在全國的製造業地位。第八次是遷出,就是三峽大移民,從三峽地區遷出了百萬人口。”

“曾先生,您少說了一次。”宇成一直沒有插嘴,突然在後面開了口。“還有一次遷出,就是大夏國後人遷到朝鮮。現在朝鮮、韓國,我的同族就有五萬多呢。”

“呵呵,”老曾笑起來:“對對,明玉珍後代遷出可以算做一次。那就是九次大移民了。”

其實,明玉珍後人在朝鮮半島雖然人數眾多,畢竟是經過數百年繁衍而來,當時去的數量最多幾百人,算不上大規模的移民行動。也許是考慮到安慰國際友人,所以老曾沒有置疑。

“麻煩了,”潘天棒在耳邊輕輕地告訴我:“如果找到的真是明玉珍的遺產,那有幾萬人來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