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考古獲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它對研究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文明的歷史程序和秦祖先的起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被學術界評定為我國20世紀百項考古大發現之一的大地灣遺址, 位於甘肅省東部秦安縣境內的清水河谷及南岸山坡上,分佈範圍達110萬平方米。 到目前為止,考古工作者共在大地灣遺址清理發掘出房屋遺址240座,灶址98個,灰坑和窖穴325個,墓葬71座,窯址35座及溝渠12段,累計出土陶器4147件、石器(包括玉器)1931件、骨角牙蚌器2218件以及動物骨骼17000多件。
大地灣遺址大致可分為五期文化: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和常山下層文化。 大地灣人的時間是距今8千年到距今5千年。大地灣人創造了6項古文化之最。
演義向讀者講述了渭河大湖。藍田人生存在渭河大湖東端丹江山地長達百萬年。大地灣人生存在大湖西端,時間是距今萬年以後。大地灣人和藍田人後代(半坡人)是怎樣的關係?在距今8千年到距今5千年的時候,藍田人的後代,周人的祖先,華人,創造了女媧神話,創造了軒轅黃帝,創造了稷祖先。藍田人的後代,周祖先文化被語言流傳下來被文字載入史冊。但是,對於輝煌的大地灣文化,在今天還沒有確定語言的流傳,也不知道文字的記載。沒有被當作我們的祖先載入史冊。大地灣人就這樣從中華人的記憶消失。但是,當我們用辯證的方法而不是用考證的方法,考古的大地灣文化的主人,輝煌的秦祖先被發現出來。將藍田人和大地灣人的資料聯絡起來看,周祖先和秦祖先的經歷已經初具輪廓。
馬家窯人
馬家窯文化主要分佈在甘肅省。在青海東北部,寧夏南部也有遺存。馬家窯文化是中原仰韶文化晚期在甘肅的繼承和發展,故又名甘肅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3300一一前2050年。
馬家窯文化在寧夏境內遺址星落棋佈。臨夏的馬家窯文化遺存,在馬家窯文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分佈區向西延伸到酒泉,玉門一帶。
馬家窯人是大地灣人向西方遷徙的人口。馬家窯人與大地灣人的區別在於,大地灣人是隨著渭河大湖的消失進入渭河平原的人口,而馬家窯人是向西遷徙進入六盤山西坡的人口。讀者一定知道,在中原的北方有1支輝煌的匈奴人。對於匈奴人,在商代稱作葷粥xunyu。馬家窯人應該是匈奴人的起源人口。
閒言少敘,書歸正傳,周祖先華人和稷人起源於丹江山地的藍田人,華人和稷人是丹江山地的土著。秦人祖先大地灣人起源於芮城人,是芮城人經由大荔人向西方遷徙的分支後代。
裴李崗人
(考古報告):
裴李崗文化因1977年首先發現於中國河南新鄭裴李崗而命名,年代距今8000~7000年。裴李崗人主要分佈在河南中部地帶,包括豫西山地東坡。裴李崗遺址中有房基、窯穴、墓地等村落遺蹟,似有一定佈局,居住建築集中在遺址中部。窯穴主要在南部,墓地在西部和西北部。房基為方形或圓形半地穴。墓葬集中於公共墓地,墓穴排列有序,多單人葬。磨製石器多於打製石器,最有代表性的器型是帶足磨盤、帶齒石鐮和雙弧刃石鏟。農業佔有主要地位,作物是粟。飼養業也已出現,有家豬、家狗、家雞甚至家牛。狩獵仍是重要生產活動,以木製弓和骨制箭為狩獵工具。製陶業已經具有一定規模。陶器有紅褐色砂質和泥質兩種,多碗、缽、鼎、壺等日用器具,陶壁厚薄不勻。居民的經濟生活以農業為主,種植粟等作物,以磨製帶鋸齒石鐮、石鋤、鞋底形石磨盤與石磨棒等作為農具。製陶業比較原始,採用手製;三足缽、月牙形雙耳壺、三足壺和鼎等陶器在造型上別具風格。住房是方形與圓形的,都是半地穴式建築。有儲藏東西的圓形窖穴。人死後埋入氏族公共墓地,皆長方形土坑墓,多有陶器與石器作隨葬品。(本演義注:人工的生產不早於距今6千年,種植的人工生產還要晚。)
裴李崗人的1部分分支後代匯合進了周祖先中。
欲知秦祖先和周祖先的經歷,下回分解。
古書山海經 第一篇
古書山海經
從周秦考古我們知道了距今萬年(至少距今8千年)以後,古人從山地走向平地。在平地定居,組建起來社會(村落)。村落遺蹟在今天發掘出來稱作遺址。成群的,成系統的遺址稱作“文化”:馬家窯文化,大地灣文化,仰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