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5部分

第5章,第5節:三面紅旗,共產捷徑

陳天璇《中國歷史何其易下編》現代史

第5章,第5節:三面紅旗,共產捷徑

第5章,第5節:

三面紅旗,共產捷徑

所謂「三面紅旗」是指:一、「總路線」,二、「大躍進」,三、「人民公社」。「總路線」就是1958年5月*八大二次會議透過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它是毛澤東等領導人試圖要激發全國人力物力進行生產,想在短期內超過英國,趕上美國,使中國成為一個富強之國。

當時的口號是「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在「大躍進」的旗幟下,要人「解放思想,發揚敢想敢說敢作的創造精神」。而「人民公社」的目的是「鞏固和發展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整體地說,推出「三面紅旗」是想「儘快地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大致連續推行三年,頭一年火紅火熱,後兩年問題多多,到1960年年底「大躍進」結束了,但是「人民公社」繼續,全國確定為三級制,即公社、生產大隊和生產隊,政社合一,是農村的體制,它一直至1984年才告取消,被「鄉政府」替代了。

「三面紅旗」,特別是「大躍進」和「人民公社」,被現時大部份人貶斥為是「大災難、大失敗、大笑話」。其實,並不盡然;因為它們曾發揮過正面的作用。

首先要明白當時為何要這樣發動。除了加快建設,還欲急起備戰。原因有幾方面。一、毛澤東剛訪俄歸來。他在莫斯科時看到共產陣營一派團結,有八十多個國家和黨參加了會議,認為國際革命形勢大好,此其一。而且,當蘇聯提出要趕上美國時,他亦吐出要在十五年內鋼鐵產量超過英國,曾經誇下海口,此其二。可是,他認為蘇聯的工業太緩慢,不宜效法,決定另闢蹊徑,此其三。加上,中國在1957年提早完成第一個五年生產計劃,又連續三年因風調雨順農村普遍出現大豐收,領導層與群眾全都信心十足,此其四。此外,他相信國際間兩大陣營難免一戰,而中國最大的危機是,當新的衝突來臨時,美國將乘機協助蔣介石*,因此,為了作好應戰準備,就要加緊生產,全國增強國力,此其五。還有,他預感到,中蘇關係會因分歧而生變化,至於是否導致兵戎相見屬未知數,也要作好自力更生、獨立上路的新打算,此其六。

所以,毛澤東在政治局提出他的計劃。*後來回憶說,我們沒有反對,也因此要負責;因計劃透過併為以上的種種動員群眾投入生產,那時人人心雄志熱。

最初,只發起「大躍進」,特別對農產量要求在1957年的基礎上翻它一翻。然後,就涉及到工業的範疇了,如何把鋼產搞上去,提上日程。於是,土法煉鋼開始,處處爭相仿效。群眾有熱情,幹部想立功,就一窩蜂幹起來,把科學技術簡單化。不僅在農村,連城鎮後院,都堆起火爐,齊齊在鍊鋼。繼而,是因集體行動需要,又因大型工程建立,人民公社就出現了。那是因為,利於一起作息,爭分奪秒,大家食大飯堂,既分工,又合作。原本的構想亦有其可取的優越,並可能是走向共產的快速路。

其實,人民公社也不是突然而來的一項奇想。它有一段發展過程。*在建國前在解放區已經實行類似的集體農村合作社;解放後有些地方仍在繼續,甚至組成擴大,這是它的雛型。毛澤東不過是在這個基礎上把它加大。他說它的好處是可以把「工、農、商、學、兵」合在一起,便於領導。這樣,從1958年8月起,農村的合作社紛紛聯合建社,都是照毛的建議,通稱人民公社,統一生產,統一管理。自此形成政社合一,等於鄉鎮的代名詞。

持平而論,人民公社也有不容抹殺的成績。先說它的好意圖,優點有,一、全盤打破了私有制,的確朝向共產過渡;二、調動全部生產力量,集體地作息和生活。至少把資源(由機械到牛馬,集中起來運作)及人力(由農民到技工,包括其它專業)統籌起來,按計劃逐區逐項地進行建設生產。沒有機械的地方可以有機械使用;沒有水利可以集體進行加建,沒有醫療可以從此有了服務。這是在條件不足的情況之下如何做到分配普及的好方法。

但又,為什麼卻行不通?甚至發生了大災難?

可以分作幾個方面討論:一、天公確不造美。連續三年旱災,收成大大減少。這是後來檢討時宣稱的「天災」。二、幹部胡作非為。有故意及無意,可分四類情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