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位於今天的伊拉克巴格達南部八十八公里處。前2000年代之前至前1000年代中期,巴比倫是西部亞洲著名的商業和文化中心。希羅多德在其《歷史》中,曾評價該城建築之壯觀。前4世紀末期,巴比倫漸漸趨於衰落,至公元2世紀化為廢墟……”
“長見識了,長見識了。”王大胖聽得眉飛色舞,不住點頭。他斜目瞥向兩人,見莫曉雲正聚精會神地聽著解說員講述,倒是袁文山,歪著頭,眼裡露出了深思的神色。
“文山,你在想什麼?”王大胖撞了一下袁文山的肩膀問道。
“沒什麼,只是想到幾千年前,在西亞的大地上,一個城市從荒廢的平原變成了首屈一指的大都市,最後卻又淪為了廢墟,一時不由得心生感概而已。”袁文山長嘆道。
“確實如此。正所謂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故國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在詞人面前,王大胖也不由得引經據典起來。
聽到王大胖胡亂引用詩詞,莫曉雲忍不住格格嬌笑起來。王大胖老臉微紅道:“怎麼樣?我說得不對嗎?”
袁文山也是失笑道:“雖然有點不倫不類,不過用在這裡也是蠻貼切的。”
正在三人竊竊私語間,解說小姐已經大致講述完巴比倫的歷史。她引著眾人,走到櫥窗前,揚聲道:“這塊石碑正是我們這次展覽會最重要的稀世珍寶——漢穆拉比石碑。現在它擁有的價值,根本無從估量。它原本深埋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有兩三千年,直到十九世紀,才被人們發掘出來。石碑由三塊黑色玄武岩組成,上面刻著的,正是人類歷史上現存的最古老最完備的法典——《漢穆拉比法典》。它是古巴比倫國王漢穆拉比,為了維護私有制與奴隸制度而制定頒佈的。”
王大胖透過櫥窗細看石碑,見石碑由三塊黑色玄武石構成,呈橢圓柱形。石碑上半段是一幅精緻的浮雕,可以依稀看到一個人面蛇身的怪物正安坐在椅子上,把某種東西授予另外一人。石碑的下半段,則是一大堆奇奇怪怪的文字。王大胖問身旁的袁文山道:“文山,石碑上的圖畫是什麼意思?還有,下面刻的是什麼文字?”袁文山搖搖頭,表示自己也不知曉。
彷彿聽到了王大胖的問題,解說員陳敘道:“這塊石碑高2。25米,底部圓周1。9米,頂部圓周1。65米。在石碑上半段那幅精細的浮雕中央,古巴比倫人最崇拜的人面蛇身的蘇美女神,端坐在寶坐上。而古巴比倫王國國王漢穆拉比,正恭謹地站在她的面前,蘇美女神正將一把象徵帝王權力標誌的權標,授予漢穆拉比。石碑的下半段,刻著的,正是漢穆拉比制定的法典《漢穆拉比法典》,其中有少數文字,已經由於歲月的流逝已被磨光。”
“距今三千七百多年,漢穆拉比成為古巴比倫國王。他是一位很有才幹的國王,既勤於朝政,關心農業、商業和畜牧業的發展,也關心稅收,處理各種案件。隨著巴比倫王國人口的逐漸增多,漢穆拉比每天要處理的申訴案件也越來越多,最後簡直應付不了。於是,他就讓臣下把過去的一些法律條文收集起來,再加上社會上已形成的習慣,編成了一部法典,並且把法典刻在石柱上,豎立在巴比倫馬都克大神殿裡。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漢穆拉比法典》。這位舉手的先生,請問你有什麼問題呢?”見到有人提問,解說員中止了講述。
“是這樣的。”舉手之人正是王大胖,他好奇問道,“我看碑文下面的文字十分古怪,小姐你能解釋一下這些文字的來歷含義嗎?”
“好的,沒有問題,這位先生的問題提得很好。”解說員指了指石碑上的文字,陳述道,“石碑上的文字,名為楔形文字,也叫‘釘頭文字’或‘箭頭字’。一般刻寫在石頭和泥板上。筆畫呈楔形,頗像釘頭或箭頭。這種文字,是由約公元前3000年左右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所創造。阿卡得人、巴比倫人、亞述人、赫梯人、波斯人等,都曾使用這種文字書寫自己的語言。”
“原來如此。”王大胖大悟道。
見沒有人再提出疑問了,解說員遂開始進一步解釋《漢穆拉比法典》的內容細則。王大胖覺得有點無聊,他左瞥右看,見莫曉雲正透過櫥窗,凝視著石碑上的楔形文字,而袁文山卻若有所思地觀看著莫曉雲。
“文山,你在看什麼?”王大胖拍了拍袁文山道。
“哦。”袁文山回過神來,笑道,“我想到一些很重要的東西要做,不陪你們看下去了。”說罷,轉身急匆匆地離去。
王大胖愕然看著瞬間消失在人海中的袁文山,搖頭嘆道:“明明是他提出要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