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SSI這邊鬱悶地忙碌時,楊雲也在歐洲忙碌,探訪武器供應商最主要的目的已經完成,他將剩餘瑣事交給吳維幾人,自己一頭鑽進龍騰巴黎研發中心,開始參與《特種部隊》和《沙羅曼蛇:紅色警戒》的遊戲設計。
《特種部隊》是皮特負責的專案,牛蛙工作室全體人員加入進來,另外還有CA公司的兩名熟手,從歐洲招聘到的另外三個其他公司的同行。
楊雲親自坐鎮,看著皮特提出的遊戲架構專案說明書,沉思起來。
“楊總,這個計劃有沒有什麼問題?”皮特有些緊張,前些天楊雲將專案計劃書交給他後,自己就離開巴黎,在歐洲四處閒逛,雖然給了他足夠的許可權,但能不能透過,還是楊雲的一句話。
楊雲是在沉思,在他的原計劃書中,明確將《三角洲部隊》遊戲的第一版作為《特種部隊》的模板,比真正的《三角洲部隊》要提前一年多時間開發出來。
原版製作公司是美國NovaLogic,與美國軍方有千絲萬縷的聯絡,這款遊戲第一版就有40個單人任務,由美國三角洲特種部隊的教官指派和規劃,玩家與隊友必須深入恐怖分子的基地中執行各種任務,以寡敵眾,操作各種武器,與隊友相互支援,如同身臨其境一樣。
這款遊戲突出宣傳了美國三角洲特種部隊,楊雲不甘心,但是隻做出中國特種部隊版本,他也不好意思賣向全世界。
所以取捨之後,他整出來一個全球十大特種部隊,將《三角洲部隊》裡面的隊員選擇改成十大特種部隊的人員選擇,這樣就避免了美國獨大的局面。
NovaLogic是在1997年建立了他們的網路伺服器,允許玩家透過英特網聯機協同戰鬥,最高可以連上30個人,進行生存大混戰,或者與好友組隊向其他隊伍發起挑戰。
楊雲今年第一版《特種部隊》,沒有任何劇情,只有聯機對戰,他在計劃書中詳細保留了將來補充單人任務的介面,同時也在進行英特網聯機遊戲測試。
看到皮特的程式設計架構,其實很簡單,只有兩個選項,設定和多人遊戲。
設定是調節遊戲操控習慣,滑鼠靈敏度,移動速度,響應速度,左右鍵的設定,行走,投擲手雷,切換匕首,射擊,換彈夾,這些正是與遊戲操作息息相關的設定。
多人遊戲也分成兩組,16人大混戰,或者是最高8V8的的兩隊作戰,將來在WCG比賽中,只有5V5+最高6個觀察員的模式,16人大混戰的單人模式則是平民化的普及遊戲,死了就復活,復活了就殺人,講究的就是一個殺戮快感。
最核心的內容就是5V5的模式,這是楊雲將《CS》的WCG規則搬過來,但沒有解救人質,埋雷解雷的戰鬥方式,而是換成了另外的幾種。
楊雲發現,皮特的想法有點問題。
第495章 壓制ICQ和MSN的聊天軟體
“皮特,聯機對戰的16人數量太少,小地圖可以規定最高16人,但是大地圖最高要能支援32人,你辛苦一下,重新最佳化遊戲引擎中的聯機模組。”
這是楊雲挑出的第一根刺,FPS遊戲只有16人這怎麼夠?人多才打的過癮嘛!當年《三角洲部隊》輸給《半條命》,很大原因就是因為對戰人數只有後者的一半!
想當年,人家整個網咖幾十臺機器,大部分人都在同一個大區域網伺服器內打《半條命》,各網咖都有坐鎮的核心高手,幾個相鄰網咖紛紛大呼小叫,讓人進了門,聽見這些聲音就會湧起戰鬥的熱血,放眼望去滿網咖絕大多數人都在玩《半條命》,那個場面才叫嗨!
皮特有些為難,他抓抓腦袋說道:“區域網和廣域網技術只要符合了資料傳輸協議都好處理,將32人放在同一張地圖上在技術上並不困難。可是一旦人數過多,畫面特效太高,計算機的運算效率就會大大降低,很容易出現同畫面人數太多而導致幀數過低的現象,影響遊戲流暢度。”
楊雲當然知道這個問題,這是現在這個年代計算機的硬體瓶頸,CPU和GPU不給力,軟體沒法去彌補硬體缺口。
“沒關係,計算機會不斷發展的,我們不能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待問題。我打算明年正式推廣WCG,等競技大賽比完,宣傳足夠多之後,這些遊戲的暢銷現象應該會在1997年下半年出現。18個月後與現在相比,計算機的效能會提升一倍,所以我們現在讓地圖從支援16人變成支援32人,一點問題都沒有。”
真正需要鄙視的是《Doom》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