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4部分

代!午餐吃的是山湖裡的鱒魚,眨眼的功夫飛機已扎進大鹽湖城峽 谷??

隨著寫作期限的壓力日漸逼近,聯邦儲備銀行大樓的辦公室裡延長了工 作時間。6 月末的幾天裡,一些寫作班子成員夜裡繼續挑燈夜戰。

1955 年 7 月 4 日,杜魯門在堪薩斯城向埃德?湯普森交付了 50 萬字的 手稿。交稿時他說:“過去從沒有想過寫本書有多麼艱難。”

他的第一張支票是 11 萬美元,同時還收到提取 60 萬美元剩餘款項的 5 張期票,其中最後一筆稿酬 1960 年 1 月前才付清。

《回憶錄》連載的第一期題為“最重要的最初 18 天”,登在《生活》雜 志 9 月 25 日一期上,封面上還配了一張前總統和第一夫人站在他們獨立城家

門口的照片。道布林戴版的第一卷名為《決策之年》,5 周後也正式出籠。 當時是 1955 年 11 月 2

日,出版公司為此書的出版在米勒巴赫飯店的大舞廳 裡舉辦了一場作者簽名聚會。

杜魯門答允為所有來賓在書上簽名,令出版商大喜。“估計我得用壞兩 枝在廉價商店買的 1.75 美元一枝的鋼筆和五六枝我以前有的鋼筆。不過我

不想(為鋼筆)做廣告。”杜魯門在寫給道布林戴廣告經理塞繆爾?沃恩的 信中說,“我可以參加你為道布林戴舉辦的任何行動,但別讓我為鋼筆、蛋

糕或別的東西做廣告噱頭,我拒絕那樣做。”

沃恩提前幾天抵達堪薩斯城為活動做安排,他聽人們說“我們天天都見 杜魯門”,幹嗎非要參加這樣一項活動呢?不免引起極大擔憂。於是沃恩發 動起 D

連的老兵、童子軍和所有他能想到的人,以確保湊足人數。然而他的 憂慮是多餘的。聚會還沒開始就有 300 多人排起長龍等著了。

第二天早上報紙的標題是《一直爆滿》。 場面令人瞠目。“真沒想到會有這麼多人。”杜魯門看到人群不斷膨脹,

每小時都有新人湧進時說。他簽名時手都快飛起來了,一分鐘竟能籤 6 至 8 本書。倘若尋找他過人的活力,這便是一例。他一個小時一個小時地籤,一

邊簽名還一邊與人們寒暄。“瞧,這個名字簽得漂亮極了。”他時不時得意 地說,把簽好名的書遞出去。

休息時,他已簽了 1000 本。最終僅僅在 5 個半小時的時間裡,他不可思 議地簽了 4000 次名字。在場的記者和出版商都驚訝得目瞪口呆。此前,道布

爾戴的肯?麥考密克曾建議社魯門使用機器簽名,杜魯門答道:“我將盡我 的能力能籤多少算多少。我使不慣機器,還是願意用手籤。”

評論家理所當然認為此書的出版是一大事件。理查德?羅維爾在《紐約 人》雜誌撰文說:“哈里?杜魯門的《回憶錄》(道布林戴版)首卷對美國

政治高潮期的內幕做了詳盡的描述,建國以來尚沒有哪位總統這樣寫過。” 人們讚揚杜魯門對歷史做出的貢獻,他對總統權力的理解,他思維的清晰以

及辦事細緻的作風,誠如歷史學家阿倫?內文斯在《紐約時報書評副刊》頭 版上寫的,“他既謙遜又自信的迷人的氣質”。人們認為書中自傳的成分過

少,多數文字讀起來像好幾個人合寫的官方檔案(在序言中,杜魯門對協助 他的人慷慨地致以謝忱)。理查德?羅維爾追蹤報道過杜魯門多年,他在書

中絕少看到杜魯門用自己的話表述的反映其辛辣個性特點的言辭。書中收了

18 封杜魯門致他母親的信,羅維爾認為類似家書的內容還應更多些,它不僅 可使人免去硬讀文犢風格的乏味,還可“神奇地窺視”作為普通人的杜魯門 的心態。

正如評論家們所暗示的,回憶錄的寫作介入的人太多。杜魯門的個性已 被淹滅,有時他甚至顯得乾巴無味。艾奇遜的忠告應更加引起他的重視。大

部分章節都沒能反映出杜魯門本人的活力,他獨具特色的表達方式和他信件 語言的生動性。從很大程度上講,這是杜魯門的責任,因為他對此書的寫作

方式未提出異議。此外從一開始他就認為他是在記錄歷史而不是講述他自己 的故事。弗朗西斯?赫勒從未記得杜魯門在撰書時管它叫“回憶錄”,而只

是稱“我的歷史”。

人們不可避免地將他的書同丘吉爾的戰爭史做了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