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如今趙信問起,不由揣度其用意,謹慎的答道:"龍軍師才學過人,長於謀略,乃是主公良輔."
趙信笑道:"奉孝,你想必也看出來了,補之恐怕非是真心來投,之所以屈身事我,恐怕是別有所圖而來."兩人之間說話一向直來直去的,趙信直接就將心中所疑點了出來.其實趙信基本上可以確定龍充究竟是何許人,而且也能確定其是為哪方的勢力服務.之所以找郭嘉來相商,是想聽聽郭嘉的看法,究竟如何對待龍充為好.
而郭嘉心底也早就對龍充有過懷疑,當初也是一力贊成趙信派人去查他的底細的.雖然跟龍充的私交不錯,但涉及這等大是大非,也只能有什麼說什麼了,決沒有為龍充說話的道理.
見郭嘉一時沉吟未答,便知他對此也萬分作難.若說人才,龍充實在是難得!也正因為這點,趙信才會容忍至今,給龍充這麼多的時間.否則要是換成其他人的話,當初起疑時,恐怕趙信就會著手對付他.因為極愛其人之才,所以才一直將其帶在身邊,一方面就近監控,一方面也好身體力行的感化他.可時至今日龍充還沒有一絲真心歸順的跡象,雖不知龍充心底到底是怎麼想的,可趙信和郭嘉確實沒看出來有這個跡象.趙信已經沒有耐心再聽之任之了,所以才跟郭嘉提起此事,收服或者怎麼辦,大有主動解決此事的意向.
良久,郭嘉才出言道:"主公打算怎麼辦?"
"奉孝以為補之有沒有徹底真心歸順於我的可能?"雖然趙信認為這個可能微乎其微,但還是想聽聽郭嘉的想法,免得先入為主,錯失一位大才.
這段時日和龍充接觸下來,給郭嘉的感覺就是,龍充決不是那種三心二意輕易動搖的人,他認定之事,只怕極難挽回.面對趙信的問話,心底嘆息一聲,微微的搖頭道:"主公,這個可能只怕不大."
"原來奉孝也是這麼看的!"趙信大有同感.對於這種事,趙信可是頗有經驗的,既然郭嘉跟他的看法一致,那麼怎麼處置龍充也就只有有限幾種可行的方法了.一是將他軟禁起來,二是將其喀嚓掉,三是驅逐他,四是利用他反過來對付他身後的勢力,不過這一點看來很難,要想在龍充這麼聰明的人跟前弄鬼決不容易,況且他一直以來都跟身後的勢力沒有聯絡過,這反間之計是不大可行的.
"奉孝說說該怎麼處置此人!"
雖然心底並不情願,但即使他郭嘉不說,趙信還是會照樣著手對付龍充的.張口說出來的幾種辦法跟趙信所想的相差無幾.
對於趙信來說,將龍充一刀殺掉未免太過可惜,就這麼便宜的將他驅逐了,那也太便宜他和他身後的勢力了,軟禁起來是下下之策.雖說現在看來沒有收服的可能,只因他的想法無從改變,但換一個角度看,也未必沒有可能,他這裡是改變不了什麼了,但他身後的勢力那邊卻還是有變數的.只要生出一兩件事來冷了龍充的心,到時再趁機籠絡的話,也是有可能歸順於他趙信的.關鍵在於怎麼挑撥他們之間的君臣關係了.而且也不知道龍充的目的所在,看他這些日子的作為,根本找不出一點蛛絲馬跡來.他這樣的人行事必然有他的用意,只怕他所圖非小,這點也是趙信極想知道的.照理說,有他這樣的人才在趙信身邊對趙信的影響就不可估量了,只要在一些大事上改變甚至左右趙信的想法就會造成不可預計的後果.他之所以來投趙信,恐怕也正是為了這點.
但龍充畢竟在趙信身邊待的時日不久,份量還沒那麼重.可在一些大事上他的意見也不能忽視,就比如成立海軍遠征倭國一事,他就決不會反對.只要對他身後的勢力有利的事他自然都會極力去推動.
目前看來還是先維持現狀為好,說不定日後還能"用的上"他!
過了,荀彧、郭嘉、龍充等人聯名上表請趙信稱王.對這事,荀彧、郭嘉等人早就籌謀已久.趙信平定袁氏,得河北三州以來,聲勢大振,霸絕天下.歷數天下諸侯,無人能出其右.自獻帝駕崩之後,漢室傾頹,名存實亡,各方諸侯各自為政,這四百年的漢家天下已非劉姓所有.先後又有李傕、袁紹、馬騰、公孫瓚等紛紛稱王,依趙信的實力,早就可以稱王稱帝了.之所以等到今日,只不過因為漢家的旗號還有點利用的價值.在趙信又有"廣積糧,緩稱王"之句,所以事情才會拖到現在.如今的情勢,正可踐王位,以壯聲勢.
趙信根本沒有什麼忠君的觀念,如今稱王已是水到渠成之事,也就不再推拖.只依據古制,在群臣上表的時候,辭讓了三番,遂踐王位,建號齊王.趙信的"老家"在青州,所以群臣才會琢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