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但是,20世紀60年代軍費的增加表明,北京決心為同莫斯科決裂付出代價。如表37所示,在朝鮮戰爭期間,英國和法國的國防開支都有很大增加,而法國由於陷入印度###戰爭,其軍費一直增加到1954年。但自此以後,上述兩國,以及西德、義大利和日本,在軍費的增加幅度上便減小了,有時還有所下降。除了中國的國防開支(這些數字很不準確)逐年增加外,20世紀50和60年代其他大國的軍費變化情況,反映了兩極世界的特徵。
表—1970年各大國國防開支
(單位:10億美元)
比軍費數字本身更為重要的是,多層次和多邊的軍備競賽。1949年,蘇聯已能生產原子彈,這使美國大為震驚。儘管如此,美國仍認為,在核交戰中美國對蘇聯造成的破壞要比蘇聯對它造成的破壞大得多。另一方面,意識形態性很強的NSC…68(即1950年1月的國家安全委員會第68號備忘錄)則要求,美國必須“以儘可能快的速度普遍加強自己和盟國的空軍、陸軍和海軍力量,以減少在軍事上對原子武器的依賴”。從1950年至1953年,美軍地面部隊的兵力實際上增加了三倍,雖然這主要是由於美國動員了預備役部隊到朝鮮打仗。此外,美國還決心要把北約從一個承擔一般軍事義務的夥伴改變成一個地面作戰部隊的聯盟,以便阻止當時英美戰略計劃制定者擔心很可能發生的蘇軍佔領西歐。根據1952年締結的里斯本協定,北約各國應部署90個師。雖然達到這個數字不切實際,但各國對歐洲承擔的軍事義務顯著增多。例如,到1953年,駐歐美軍已由1個師增至5個師;英國也同意在德國部署4個師。鑑於英法兩國撤走了部分軍隊,西德軍隊進行了擴編。因此,至1950年代中期,北約與華約的軍力對比已大體平衡。另外,北約各國還為加強空軍而大幅度增加了軍費開支;到1953年,北約已有飛機5 200架。在這幾年中,蘇聯陸軍和空軍的發展情況鮮為人知。不過,有一點很清楚,那就是斯大林死後,朱可夫在軍事上進行了重大改革:遣散了大量非正規部隊,使正規部隊的結構變得更合理、戰鬥力更強、機動力更快,以導彈取代了炮兵,等等。總而言之,與西方最擔心遭到進攻的1950—1951年相比,蘇軍的進攻作戰能力有了很大加強。還有一點人們也很清楚,在此期間蘇聯將其增加的很大一部分軍事預算用於加強進攻性和防禦性空中力量。
兩極世界的穩定與變革(16)
東西方軍備競賽的第二個領域是海軍。這一新領域的競賽情況比較混亂。剛剛結束太平洋戰爭的美國海軍,因其快速艦母特混編隊和潛艇部隊在戰爭中表現出色,仍然沉浸在勝利的榮耀之中。英國皇家海軍也感到,它打了一場“真正的戰爭”。與1914—1918年那場雙方相持不下的戰爭相比,這場戰爭打得痛快得多。但是,由於遠端戰略轟炸機或導彈攜載的原子彈的問世(尤其是在比基尼島進行了攻擊戰艦的試驗之後),使人們對進行海戰的傳統手段、甚至航空母艦的前途產生了懷疑。1945年後,美英海軍都陷入困境。因為兩國軍費拮据,並將各獨立軍種置於一個統一的國防部之內。然而,這兩支海軍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由於朝鮮戰爭的爆發而得救。在朝鮮戰爭中,人們又看到了兩棲登陸作戰、艦載航空兵空中突擊和西方國家機敏地使用海上力量。不久,美國海軍也加入了“核俱樂部”。這是因為,載有攜帶原子武器的突擊轟炸機的巨大的新式航母建造成功,以及到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計劃建造能發射遠端彈道導彈的核動力潛艇。沒錢建造現代化航空母艦的英國人,卻保留了經過改裝的“突擊”航母,用於對付小規模區域性戰爭,並像法國人一樣,也在為建立一支以潛艇為基礎的威懾力量而努力。雖然西方各國海軍20世紀65年擁有的艦艇和人員少於1945年,但它們的作戰能力卻已今非昔比。
然而,促使西方各國海軍開支不斷增加的最大動力,是蘇聯海軍的日益強大。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俄國海軍建樹甚微(儘管它有一支規模可觀的潛艇部隊),海軍軍人也大部分在陸上作戰,或幫助陸軍部隊強渡江河。1945年以後,斯大林下令根據德國效能優良的潛艇設計圖紙,建造更多的潛艇,用於保衛廣大的沿海水域。同時,他還主張建設一支包括戰列艦和航空母艦在內的龐大的水面艦艇艦隊。這一宏大的計劃的實施,由於赫魯曉夫的上臺而很快停止了。這位蘇聯新領導人認為,在導彈核武器時代建造耗費巨資的大型軍艦毫無意義。在這一方面,他的觀點與西方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