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解決問題,不妨換個溫和點的方式,比如把事情限制在一個私下的範圍內說;比如旁敲側擊,給別人留個面子。相信,別人會存一個感激之心。如果要的就是大場面,那麼不妨檢視一下自己,是不是內心強烈想要被關注,是不是希望自己是一個道德楷模,是不是自己對這件事已經上了癮。
無論什麼事,當你上了癮,總有一天會給你一個必須戒掉的理由。
關節點:清官人格
生活中,就是有那麼一類人,內心有強烈的公共道德感,隨時隨地都會自發地監督別人,就好像清官一樣,總是要給別人的行為斷出個是非所以然。
他們是控制不住,在這個問題上是有吃虧的風險,可是,現實的反饋讓他們覺得受到了激勵。就像一個冒險家,冒險帶來的愉快體驗超過了冒險本身。
無論什麼事,當你上了癮,總有一天會給你一個必須戒掉的理由。
先在自己心頭掛上這麼一隻鳥籠,然後,因為要與之匹配,我們不斷地往裡填東西,直到有一天,筋疲力盡,大嘆不值。闖禍的,通常是一隻魚缸、一雙鞋、一套餐具,甚至一隻花瓶。
4.居然被一個魚缸脅迫了
面對一個突然而至的空鳥籠,你會幹嗎?
養鳥?送人?
沒錯兒,很少有人把一個空鳥籠擺在家裡,即使自己看著不礙眼,也招架不住別人的一再詢問:“怎麼不養鳥呢?鳥死了?”
“鳥籠效應”說的就是這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如果一個人買了個空鳥籠放在自己家的客廳裡,過一段時間,他一般會丟掉這個鳥籠或者買一隻鳥回來養。這是因為,買一隻鳥或者丟掉鳥籠,都比解釋為什麼有一隻空鳥籠要簡便得多。
我的朋友就是如此,她的困擾源於一個魚缸。
魚缸是新居暖房時收到的禮物,很漂亮,也很氣派,她擺在了客廳和餐廳交界處,純屬裝飾。此後,每每有人到她家都會問相同的問題:“養的魚死了?”
朋友每次都解釋:“從沒養過魚呢。”換回的,總是匪夷所思的眼神和遺憾無比的嘆息。
不久,朋友養魚了──換水、餵魚,佔據了她大把的時間。怕魚缺氧,她購入增氧裝置;怕水太髒,又購入過濾裝置;怕溫度不合適,再去買一個加溫棒……設施一應俱全,魚還是一條接一條地死去。可是魚缸不能空著呀,還有那些裝置呢,不能閒置。
於是,再買一批迴來養。無奈的是,又經歷一場同樣的輪迴。每每有人到她家,看到滿箱的魚讚歎“你魚養得不錯嘛”,她都一臉苦悶,“送走舊的,迎來新的”。
幾個月後,朋友終於崩潰了,養魚耗費的不僅是時間和金錢,還有看著一條一條生命在自己手裡Over的痛苦。於是她決定放棄,到處詢問:“誰家需要魚缸?”那幾天,她的Microsoft Service Network(微軟網路服務,以下簡稱“MSN”)簽名檔改為──被一個魚缸牽著鼻子走。
想起一篇文章,叫做《與舊睡袍離別的痛苦》,情節是這樣的:
有一天,作者的朋友送給他一件質地精良、圖案高雅的酒紅色睡袍,他非常喜歡,穿著華貴的睡袍在家裡找開了感覺。事情開始起變化:他先是發現傢俱的風格有些不對,接著發現地毯的針腳也粗得嚇人。於是,為了與睡袍配套,他把舊的東西先後更新,終於都跟上了睡袍的檔次。然而,他卻覺得很不舒服,因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指揮了,甚至是脅迫了”。
實際上,很多人,在很多時候,都是先給自己掛一個空鳥籠,然後,不斷地往裡塞東西。這個鳥籠可能只是一個細節、一個配角、一件可有可無的附屬品。一件突然而至的外來物,莫名其妙地,就突然佔據了主場,你不斷地給它找同伴、找配套,直到整個環境成了它的場子。它待著舒服了,你卻覺得自己給它服了勞役。而最初,你或許根本沒想過,當初接納它,會引發怎樣的連鎖反應。
聽說過不少有關裝修的故事。
先是頭腦發熱,訂了一款高階的電腦控制抽水馬桶。接著,事情開始沒完沒了。馬桶這麼新潮,瓷磚不能差了吧;瓷磚檔次上去了,淋浴房也不能隨隨便便吧;洗臉池得與酒店媲美吧,水龍頭怎麼著也不能太次吧……衛生間全部搞定,麻煩才剛剛開始──衛生間如此有品質,其他地方怎麼能委委屈屈呢?於是,一切推倒重來,整體開支“噌蹭”地漲。想想源頭,還不是一個小小的抽水馬桶!
還有女孩子的衣櫥。想想自己有多少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