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打仗了,這個國家的一切事情都要開始為戰爭服務。
具體下來的事情,繁雜無比。
錢,糧,人,軍械裝備。
尚書省裡的徐傑,再一次焦頭爛額起來,朝廷沒有多少錢,朝廷也沒有多少糧,朝廷也沒有那麼多堪用計程車卒,徐傑更知道軍營裡的軍械更是不足。
真要兩線開戰,事情的嚴重性遠遠超出了預想。
緝事廠又有了新的差事,京畿本是禁軍最主要的衛戍之地,若是時間往前推二百年,京畿禁軍的庫房裡,刀槍甲冑多到庫房都放不下。
徐傑雖然派緝事廠負責清點庫房軍備,但是徐傑心中知曉,這些庫房早已指望不上了。
這個國家的軍備,早已廢弛。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只留得焦頭爛額的徐傑,在尚書省的公房裡皺眉踱步,急也罷,憂也罷。
誰叫如今徐傑坐在了這個位置呢?
誰又叫如今的徐傑正好就在這麼一個節點之上呢?
夏文從皇城直出,來到了尚書省,他來這裡,顯然也是與戰爭之事有關。
兩人落座寒暄,夏文已然迫不及待開口:“太師,朕之所想,唯仁爾,聽聞太師已然斷了許多衙門的錢糧,甚至連吏部發給官員的俸祿也暫時停了下來,又派人遴選甲士,還開啟了各處府庫清點軍械。一場大戰不可避免,朕此來,還是想與太師好好談論一下此事。”
夏文口中說的這些事情,自然都是徐傑的第一步安排,包括官員俸祿暫時拖延的事情,也是徐傑上午剛剛安排下去的。
徐傑聞言,微微嘆息一聲,答道:“陛下,大戰能不能避免,並非臣一人可以定奪。就算再如何不願戰,也不能懼戰。仁義也罷,生靈塗炭也好,血流成河也好。不論如何不忍,卻也不能不做好戰爭的準備,和平,往往也是戰爭帶來的。就算想要和平,也必須做好一切應對戰爭的準備。唯有做好的準備,才有可能得到和平。陛下可明白這個道理?”
“太師此言,極有道理。朕只是不願意看到事態再惡化下去,認真算一算,除去二十年前大同倉促一戰,我朝已然有近百年不見戰端了。百姓安居樂業,國家繁榮興盛。就算是二十年前那一戰,室韋與我朝,又有誰人得了益處?都是損失慘重,沒有一方得到了什麼好處。朕之所想,便是能斡旋就儘量斡旋,能避免就儘量避免。”夏文此來,大概就是為了跟徐傑說上這麼一番話語。
夏文的話語,倒也不是沒有道理。
夏文與徐傑雖然想法有些偏差,但是夏文說上這麼一番話語,徐傑面色竟然出了幾分欣慰。
一個皇帝,一個上位者,在徐傑的印象裡,很少有如夏文這般對百姓苦難這麼在意的了。這不是一個缺點,反倒是一個優點。
和平盛世之君,有這種品格的,實在是再適合不過的事情。憂國憂民,並非只是口中一語,夏文興許真有幾分憂國憂民的味道。
只是夏文對這件事情,依舊有些天真。只奈何如今的大華,當真稱不上和平盛世。
“陛下,臣之所為,只在備戰,還未到開戰。若是想不戰而屈人之兵,那便要有屈人之兵的威勢,這世間之人,多是畏威而不懷德。備戰之事若是不能做好,又以何來止戰?”徐傑口中如此說道,心中興許並非這麼想。徐傑當真不認為到得此時,還能有多少辦法避免戰爭。卻也只有如此與這位陛下去說。
徐傑想要夏文保持著這份憂國憂民的思想,但是徐傑也想在以後讓夏文去了那些文人的天真。
文人最大的問題,就在於他們會下意識認為,世間所有事情都是可以講清楚道理的。
從古至今,乃是以後,所有的讀書人、知識分子。或多或少都有這種下意識思維,這種思維還會導致一種思維,就是認為可以與所有人用道理來解決問題。
夏文聽得徐傑這麼一語,倒是放心了許多,點頭答道:“是朕錯想了太師,太師若是這麼謀劃的,備戰之事,當是應該。還得與室韋人好好談談。”
徐傑卻加了一語:“陛下,只與室韋人談還不夠,還得與拓跋人談談。”
夏文聞言又問道:“太師,拓跋人當真也想與我朝開戰?拓跋小國寡民,豈敢有如此野心?”
徐傑笑了笑,答道:“陛下,豈不聞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拓跋野心大小,就看我們與室韋人打成什麼局面了。”
夏文低頭一想,恍然大悟,又連忙說道:“那就更不能輕啟戰端了。太師準備如何與室韋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