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結果就行了,不用知道那麼多,”江穆齊還在笑,“等大事一定,孝烏會從頭到尾原原本本的向大人說明事情的全過程,現在說就沒意思了,可能有的地方大人還不能一下子想明白,就算留個小小的懸念吧。”
“先透露一點不行嗎?”孫綱有些好笑地看著他,問道,
“榮相這裡只是透過幾個人在他耳朵那裡吹了吹風,還有一些別的事情一起發生了,才促使榮相這麼做的,”江穆齊答道,“這裡面幾句話恐怕說不清楚。”
“算了,我不想知道了,”孫綱懶得和他繼續在這件事上糾纏,就放了他一馬,“朝廷裡這些日子有什麼重要事情嗎?”
“康南海奏請皇上開設懋勤殿和制度局,皇上頗為讚許,但旨意遲遲未下,不知何故,孝烏正派人著意打探,不日當有訊息。”江穆齊說道,
“懋勤殿和制度局?都是管什麼用的?”孫綱讓這兩個新名詞給弄糊塗了,不由得問道。
江穆齊給他詳細解釋了一番。他才知道這“一殿一局”是怎麼回事。
“懋勤殿”倒不是什麼新鮮事物(是孫綱不知道關於這東東的歷史),康熙、乾隆及咸豐三朝都有過設定。其實就相當於後世的那種“顧問團”一類地機構,光緒皇帝想要設立地這個“懋勤殿”,實際上就是一個和“維新派”們專門商議新政的地方。
而“制度局”,就要比“懋勤殿”要“實用”得多了。
康有為想要弄地這個“制度局”。應該算是他對中國行政制度的“創新”。
他在摺子上說這是“仿南書房、軍機處舊例”,而實際上,這個制度局明顯是近代社會的產物,這個制度局下面設立了十二個局。分別是:法律局、度支局、學校局、農局、工局、商局、鐵路局、郵政局、礦務局、遊會局(這個局是管什麼的?)、陸軍局、海軍局。這完全是一個現代國家行政機構地規模設定。
平心而論,康有為的這個設想在目前這個時代的中國是十分大膽的。看起來也有一定地可行性,可問題不僅僅象看起來這麼簡單(MORETHANMEETS
在目前,身為“維新派”中堅力量的“軍機四卿”中,只有林旭、譚嗣同和康有為關係較近(而康有為還看不上他們倆),楊銳和劉光第同康有為地關係比較疏遠,康有為也只是個小小的軍機章京(比後世歷史書上寫的工部主事和總理衙門章京要大一點),沒有多少實權,應該說“變法”進行到現在,他還是處於“不得志”的狀態。不能“盡施抱負”(這還“沒盡施”就弄成了這樣。孫綱不知道如果讓他真的“盡施”了的話還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所以他才提出開制度局。重用“通達之才”,而這個被“重用”的“通達之才”,他“自己”當然是“不二人選”的了。
很多人其實小看了康有為,他地“雄心”,可以說是不小滴。
可在孫綱看來,這個“制度局”裡地好多機構,大清朝廷目前的行政設定裡已經有了,象度支局,其實就是後世地財政局,也就是現在的戶部。其他的各局,在現有的行政機構當中都可以囊括,而不用另設,這種機構的“重複設定”,其實是很沒有必要的。
中國的文官行政管理制度從秦代開始,歷經數千年,到了清代,已經發展完善到了“極致”(是以後世偉人有“百代猶行秦法政”之詠)。康有為弄的這個“制度局”,本質上和以前的傳統行政機構沒有太大的差別,只是聽上去更“通俗化”一些。
直到後世,許多行政機構的設定中仍能找到清時的“影子”。
以孫綱現在對大清朝廷的深刻了解,這個“制度局”如果設立起來,實際上最終的“目的”是要“架空”原有的軍機處和六部,如果光緒皇帝採納了這個建議,恐怕新舊兩派的矛盾就會徹底激化了。
如果不出他的所料,光緒皇帝開設“懋勤殿”和“制度局”的旨意現在遲遲不下,應該是卡在了慈禧太后那裡。
按他的估計,慈禧太后知道了“懋勤殿”和“制度局”是個什麼東東,是絕對不會批准的。
如果朝廷裡新舊兩派矛盾因此激化,以“維新派”這幾個人的力量,恐怕一下子就得讓人家一巴掌拍死。
他想到這裡,腦中突然火花一閃,不由得一驚。
不對!歷史的程序已經被他悄悄地改變了,“戊戌變法”目前也不大可能向著原來的方向發展了,“維新派”現在的力量,並不象原先歷史書裡寫的那麼虛弱!
康有為之所以敢這麼“有恃無恐”的公開提出來開設“懋勤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