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場。
其實這也符合一路走來,形成的理念,天心即民心,天意即民意,那麼祭天地的動作,自然可以簡化,關鍵還要落在人心上!
那又該如何收攏人心呢?
這個答案馬上就要呼之欲出了。
以朱元璋為首,率領所謂文武,外加上方國珍,還有其他各方使者,聚合杭州百姓,各地前來的讀書人,一起趕到岳飛墓前。
祭祀先賢朱家軍做過一次,上次是祭祀鎮江的宗澤,這一次卻是落到了岳飛身上,規模竟然大了十倍不止。
上一次是由宋濂閱讀祭文,他歷數歷史,講三皇五帝,華夏傳承綿延,以至於趙宋敗於崖山,社稷斷絕……又以人心不死,矢志不渝為意,得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之真意。
宋濂捫心自問,再重寫文章,或許文辭能夠更加優美,但是格局氣度萬難超過。
正因為如此,朱元璋的即位文稿,他萬萬不敢操刀,甚至連碰都不敢碰。
這麼大的事情,只能讓張希孟來。
五千年曆史擺在那裡,還能如何闡釋,如何繼往開來?
一切都看張先生的一支大筆……說來說去,還是要看張希孟的。
果然,張希孟也不負眾望,把這篇文章寫出來,遞給了老朱,其他外人是無緣得知詳細內容的,本來想著讓老朱當眾宣讀就好了。
誰知道朱元璋在見了方國珍之後,在祭天的路上就跟張希孟說了,這篇文章還是由他宣讀,老朱只是宣佈那些具體策略就好。
張希孟怔了怔,他撰寫文章,讓他來讀,難度不大,對整個流程也沒有多大的影響。
唯一的問題,就是這種登基即位的詔書,有著非比尋常的地位。
放在後世,怎麼也是要背誦並默寫全文的。
沒瞧見宋濂老頭讀了一次,都感激涕零,銘刻肺腑嗎!
想來這是老朱要把出風頭的機會留給自己。
張希孟到底無話可說,只能一身大紅袍,在萬眾矚目當中,昂然闊步,到了岳飛墓前,先是進香施禮,而後高舉祭文,面對著所有人,大聲朗讀。
“自三皇五帝,華夏興焉,天下大勢,分合不斷,仔細梳理脈絡,王朝之上,尚有兩起兩落,各有千年以上……”
張希孟這個開頭,就把不少人嚇了一跳。
真是好大氣魄,歷代王朝更迭,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都是人盡皆知的事情,張希孟卻說在王朝之上,還有兩場更多的起落,倒要看看,你怎麼超越王朝,怎麼闡釋歷史?
“上古之時,洪水肆虐,萬里黃河,民生舉步維艱,華夏諸部落,難以自保,故有賢人挺身而出,聚合萬民之力,治理水患,結成國家,是為夏朝之始……”強犧zhuiwen讀犧
有關大洪水的記憶,幾乎是每一個文明源頭處,共有的東西。似乎在幾千年前的時候,整個世界都下起了大雨,水患考驗著所有人。
在這個時候,東方神州,大禹扛起斧頭,率領民眾,劈開山嶽,疏通河流,前赴後繼,終於制服了洪水。
沒有屈服,也沒有祈求神明幫助,就是靠著我們自己,馴服洪流,將中原大地,變成適宜人們生息繁衍的神州大地。
從此開始,中華大地,就展現出和其他地方不同的畫風……歷經夏商周三朝,分封制走向終結,春秋戰國,無時不戰,天下該往何處走?
在這個時候,那個男人站了出來!
“書同文,車同軌,天下大一統……始皇之功,功在千秋。秦漢成就大一統格局,一路走來,直至宋朝滅亡,又是一起一落。”
聽到這裡,在場的讀書人已經開始點頭了。
尤其是宋濂,更是眼前一亮。
因為上一篇祭文說到趙宋之後,士大夫和君王共天下的路走到頭了。
但具體該怎麼看,似乎還沒有說清楚。
這一次張希孟把這塊給補上了。
從大禹治水,一直到春秋戰國,這是差不多兩千年的時間,張希孟總結為第一個起落,也就是華夏諸國,逐漸向外開拓,佔據東亞這塊土地的時期。
由於向外面開拓比較容易,所以產生了分封制。
但是到了戰國時期,可分封的土地沒有了,各國開始捲起來,不斷兼併就出現了,所謂的三代之治,到這時候,也走向了終結。
第二個起落,則是以秦始皇開闢大一統格局開始,經過秦漢完善,到了唐朝,達到了一個頂點,隨著安史之亂,這個格局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