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部分

回家取了一把钁頭,邊走邊抱坑,祖父祖母和父親才下了山。

這時,天已經快黑了,雨還下著,只好在張寶家吃了二頓飯,住了一晚上。

就在這時,祖父與祖母經常帶著全家,四處流浪,到處飄蕩,居無定所,在上佐村東溝還住過一段時間。父親說,大部分時間是他和大姑(名諱張青魚,生於一九三一年農曆十一月初六,卒於一九九七年一月十日。本書第三章內有一篇文章,記敘她老人家的生平與我對她老人家的思念)居住。那時大姑也就是十七八歲,父親也就是七八歲的樣子,白天不敢出大門外,只好呆在家裡。父親說他們就跟“黑人”似的。

當時那個窮呀!就連一把燒火做飯用得柴,都找不到。

一次,父親起了個大清早。一出大門,正好街上有一把糜子杆,他揀上就往家跑,像揀到一個金元寶似的高興。終於有柴做飯了!還有一次,他揀到三四個茭杆兒(指高粱稈。我們那裡將高粱稱之為:茭子),也高興得跳了起來。那時候,打仗對他來說,還不能形成害怕的概念,也不懂得人們為什麼要打仗?只懂得這家住二天,那家住三天,這兒住四天,那兒再住五天,首先是感到新奇,也並不好玩。

一般情況下,父親是隨祖母住在祖母孃家的。

一次,祖父從豆羅村捎來話兒,讓父親去他老人家那兒。正好與祖父一塊教書的媳婦,與祖母一個村,人家來接他媳婦,正好能把父親捎上,父親稱呼那位女的叫喜姨姨。人家坐著車,遇上平路,也能讓父親坐一會兒。遇上爬坡不好走,父親就得下來,一個七八歲的小娃娃,跟著車跑,真難為他老人家了。那時還不敢走陰山,只好繞陽曲縣高村大孟,再翻過石嶺關,最後到豆羅村。父親說,那次整整走了一天路,他老人家跟在車後面也走了一整天。不知車子走到北白村附近的那個村子,父親還看見村裡一個人,他叫張旭根。那時他在晉綏軍裡當兵,正巧他在一塊地裡挖野菜,互相都認識。據父親回憶,想不起與他說話沒有。

就在那次,父親在路上還看見過一輛汽車。

祖父當時住在豆羅村寇金旺家,父親住下沒幾天,正趕上八路軍攻打小豆羅。父親說,那天晚上的槍炮聲,就跟村裡人過年接神放炮一般。

據《忻州文史資料•第四輯》記載:八路軍攻打小豆羅的時間,是一九四八年七月十九日。

這一年,父親開始進書房唸書。

——摘文代題

此時,從我腦海裡駛出一輛馬車:一個車輪子上寫著:從棗樹坡開往寺莊;另一個車輪子上寫著:從土窯洞變成瓦房。這輛馬車,應該就是識文斷字的人們,經常說起的那個歷史。

——摘文代題 電子書 分享網站

歷史:進行時……

歷史:進行時……

在《忻縣誌•建置沿革》中有這樣的文字記載:(忻州)春秋屬晉,戰國屬趙,秦屬太原郡,東漢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置新興郡,同年置九原縣,境內始有行政建制。北魏永興二年(公元四一零年),另置秀容郡、秀容縣。隋開皇元年(公元五八一年),復立新興郡。開皇十八年(公元五九八年),改為忻州。唐武德四年(公元六二一年),分秀容,置定襄縣。金天會五年(公元一一二七年),忻州改為定襄郡,屬河東北路。大定二十九年(公元一一*)復為忻州,領定襄、秀容二縣。元初改九原府,不久復為忻州。明洪武初,秀容縣併入忻州,屬冀寧道。

在《明史•地理志》第一一一頁中,有如下文字:忻州洪武初以州治秀容縣入。這就說明,寺莊村在明朝以前屬秀容縣管轄,關於這個問題,同族伯父張堯(二十一世)生前曾留下一篇文章,其中提及此事:“我縣原名秀容縣,建城於馮村、上曹莊之間,未見實跡。”另據忻州第一才子宋文明記憶,他老人家在莊磨鎮工作期間,在上曹莊村搞農田基本建設時,曾經發現過許多城磚城瓦,這就證明同族伯父張堯遺稿中所言為實,而並非“未見實跡”。據萬曆《忻州志》記載,明朝屬都村制,寺莊屬集賢鄉,稱:忻縣或忻州集賢鄉路村二都寺莊村,張姓為三甲,邢姓為四甲。清初忻州屬太原府。雍正二年(公元一七二四年),升為忻州直隸州,領靜樂、定襄二縣。清朝沿襲明制,清光緒《忻州直隸州志》中有記載。一九一三年廢州改稱為忻縣。民國初,也是沿襲清制。

一九一七年,閻錫山實行“村制”,設編村,滿三百戶為一編村,當時又有主村、附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