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44部分

但這種空又不是虛無其假有的現象還是有地。所謂假有是針對小乘認為諸法在概念上是實有地理論而的也就是說諸法只是一種“假名”而已。龍樹、提婆認為用這樣地理論來分析諸法既不著有(實有)也不著空(虛無的空)這就是所謂的“中道觀”。

二為中期大乘佛教(約公元五世紀至六世紀)由無著、世親創立的瑜伽行派(在我國稱為大乘有宗)。它主要闡“萬法唯識”的理論即認為一切現象均依“阿賴耶識”(亦稱第八識藏識等)緣起阿賴耶識能生一切法。也就是說他們認為一切法都存在於認識之中認識無非是心意識的分別作用因此整個宇宙除了各種不同的認識外再沒有什麼實體了因此叫做“萬法唯識”。公元七世紀後印度佛教開始走向衰微密教(後期大乘)代之而起已無重要義理可言了。此外大小乘佛教都有各自編集的經典作為立論之依據。小乘佛教的主要經典(以漢譯名稱)有:《長阿含經》、《中阿含經》、《增一阿含經》《雜阿含經》等。大乘佛教的主要經典則有:《大般若經》、《妙法蓮華經》、《華嚴經》、《大涅盤經》、以及《大智度論》、《中論》(龍樹造)、《瑜伽師地論》(傳為彌勒造)、《攝大乘論》(無著造)、《唯識三十論》(世親造)等等。

佛教約在西漢末、東漢初(公元一世紀左右)傳入我國至東漢末才開始有佛經的大量翻譯。當時有兩位著名的譯經者安世高和支婁迦讖。安譯出大量小乘經典。支則譯出大量大乘經典在社會上都有相當地影響。因此在我國。大小乘佛教幾乎是同時傳入。然而就佛教以後在我國展的情況看。主要是大乘佛教的展。小乘佛教雖也出現過一些學派和學者但沒有得到進一步地展小乘佛教的各種經典、教理和戒律等只是備參考而已。

大乘佛教在我國可以說得到了創造性地展。東晉時期大乘空宗般若學受到當時玄學的影響在社會上十分流行對般若“性空說”的解釋。有“六家七宗”之多。東晉名僧僧肇著《物不遷論》、《不真空論》等評述了各家理論的得失對以龍樹為代表的大乘中觀學派地思想作了通俗、準確的闡。這一學派展到隋代形成了以吉藏為代表的“三論宗”(以龍樹的《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的《百論》為所依經典)它基本上繼承了印度大乘中觀學(空宗)的思想。而唐初著名學僧玄奘西行求法回國後大力弘揚無著、世親的思想譯出《唯識三十論》以及護法、難陀等十家解釋”唯識”義的《成唯識論》一書其大弟子窺基又著《成唯識論述記》等從而創立了“唯識宗”。它基本上繼承了印度大乘瑜伽行派(有宗)的思想。除此之外陳隋之際形成地”天台宗”和唐代中期創立的“華嚴宗”則已不能簡單地用原來印度大乘某派的說法予以框範了。因為在他們地理論中。吸收了大乘各學派的說法以至中國道教、儒家等思想因素。已成為具有中國特色地佛教宗派了。當然。如果就“天台宗”以《妙法蓮華經》為所依經典說可以說空宗色彩稍多些。“華嚴宗”以《華嚴經》為所依經典。則可說有宗色彩稍多些。至於在唐代中期形成地“禪宗”、“淨土宗”等宗派則更是為印度佛教所未有而完全是由中國佛教徒所獨創的大乘佛教宗派。他們具有通俗、簡明地教理廣泛的融合和適應性因此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具有深遠的影響。大乘密教也在中唐時期傳入我國以後主要在西藏、內蒙古等地區得到展流傳至今。

註解三: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自稱能運載無量眾生從生死大河之此岸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故名。又貶稱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為“小乘”或“二乘”。傳出印度本土的大乘佛教(即北傳佛教)主要指中國佛教中的漢、藏兩大系統。

佛教派別。公元南真紫鷺世紀左右形成於印度而後傳播至中亞、中國、日本、朝鮮、越南、印尼以至斯里蘭卡。它是北傳佛教的主流。大乘思想根源於某些早期部派但有許多理論創造如不僅講人無我而且講法無我;強調菩薩理想勝過阿羅漢宣稱人皆具菩提心可以成佛。大乘倫理中倡導慈悲一切眾生力主以功德迴向他人等等。

大乘佛教特徵:大乘同樣包含理論和實踐兩個部分。

作為預備功夫的理論思索了存在的基本結構和原理;其對最高體驗的追求和修持實踐可回溯至印度的瑜伽傳統。這種禪定止觀的修持目的在於排除分別心達到無所見體會不可言說的絕對境界。被稱作般若智慧的理性活動是受到鼓勵的但它最終仍然是為了導向對空性的認知。

大乘理論中的涅盤不僅僅是寂滅不生或越輪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