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回首向來瀟灑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趙興嘴唇哆嗦,慢慢地吟誦著這句詩。
這豈止是詩,這是千古傳唱的華章典句。
如此強悍的詩句,作者是誰?我怎麼毫無記憶?
趙興懊惱的直拍自己的腦門,他愣愣的看著老者,心裡火燒火燎。
宋代可是個強人輩出的時代,這時代論到著名詩人,就跟現代的經理一樣多——一磚頭扔出去能夠砸到八個,其中三個還是巨匠的那種。
如此龐大的名人群,讓趙興這個學國際貿易理科生怎麼猜測。
等了一會,老者看到趙興從癲狂狀態慢慢平靜下來,又追問一句:“怎麼說?”
趙興現在雙目赤紅。他已經明白,能寫出這樣詩句的人一定是個絕代詩豪。可他就是想不起對方的名字,這讓他自怨自艾。聽了老者的追問,他毫不猶豫的一指船上,慷慨地說:“任你挑……不,全歸你。”
看到自己尊敬的老師失去了一向的沉靜,學生們也知道這首詩詞非同凡響,他們不等趙興吩咐,立刻搬來兩簍酒,提到岸邊。那位老者卻顯得並不貪婪,他擺手止住了激動的學生,指點著船上的酒簍吩咐說:“且慢!一樣一簍,此生足矣。”
趙興還在發呆,腦海中依舊在思索著眼前此人是誰,等到學生們殷勤的將六簍酒搬上岸去,這名老者一聲輕咳,溪邊一株樹後,閃出兩個人影,他們點頭哈腰的走近老者身邊麻利的搬起了酒簍,但他們的裝扮卻讓趙興勃然大怒。
“倭人!”趙興渾身亂摸,希望找到一件武器,準備打翻面前這兩個倭人。此時那個老者已經揚長而去,邊走邊唱起了另一首詞:“夜飲東坡醒復醉,
歸來彷彿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
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
何時忘卻營營?
夜闌風靜縠紋平。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彼時,江上風靜,縠紋不生……
第一部 華麗的前奏曲
第1009章 不學無術的後果
夜飲東坡醒復醉——也是這老頭做的?
趙興腳一軟,滾落浠水裡。程濁程夏見到老師突然墜水,慌忙跳下水去營救。霍小乙也顧不上管船,騰地躍入水中,等到把趙興打撈上來,還聽到他像招了魔怔一樣自語:“天呢!沒臉見人了——我竟然拍著蘇東坡的肩膀,誇獎說‘好詩啊好詩’。”
是中國人能不知道蘇東坡是誰——中國政壇倒黴蛋。亞洲千年不朽的偶像。
一千年後,日本、韓國、越南史學家用無比謙恭的態度記述說:十一世紀下半葉,整個亞洲處於蘇東坡的時代。
這樣一個人,趙興居然拍著千年偶像的肩膀,誇獎對方的詩詞不錯……
這都什麼事?!
也許,這一刻也會被人記述,成為一個千年笑話。而趙興就是笑話裡的主角。
岸上,兩個倭人已經麻利的提起竹簍,木屐踏出清脆的聲音,一溜小跑的追隨蘇東坡而去。
趙興半帶羞愧、半帶震驚的穿過黃州碼頭,隨著船向湖口而去。
進入湖口之後,江面豁然開朗,帆影點點,白鶴飛舞,完全是一副漁歌唱晚的景象。
這裡就是大宋糧倉,這裡出產的稻米,承擔著大宋50%以上的糧產量。
唐宋以後,由於過度墾殖,北方地區已出現荒漠化跡象,比如山東,公元前2700年,境內森林覆蓋率為46%。到北宋時,京東路有耕地近二十六萬頃,這意味著整個山東地區連山區亦開墾殆盡。許多地方已出現光山裸岩——沈括說:“今齊魯間松林盡矣,漸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太半皆童矣!”
據測算,公元1700年山東森林覆蓋率僅為1。3%,為全國倒數第一。
與此同時,鄱陽湖地區的開發才方興未艾。
鄱陽湖古稱彭蠡湖。唐代其湖周已達二百餘公里。至北宋時期,彭蠡湖迅速向東、向南括展,迫近鄱陽縣城,從而有了“鄱陽湖”之稱。元代鄱陽湖與唐宋時期的彭蠡湖相比,已擴充套件出一個“彌茫浩渺,與天無際”的鄱陽南湖。由鄱陽湖水系沖積而成的平原約二萬平方公里。
元祐年間都頡著《鄱陽七談》,“言濱湖蒲魚之利,膏腴七萬頃,柔桑蠶繭之盛”:“言林麓木植之饒,水草蔬果之衍,魚鱉禽畜之富”。湖區的洪州、江州、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