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及楊漣等,皆是這類。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明朝的讀書風氣,比以往任何一個朝代都要好,識字的人數,也比以往任何一個朝代要多。甚至江南這邊的人,或多或少都能認得一些字。
這是書社能快速發展的基礎,也是明朝通俗小說蓬勃發展的基礎。
另外,明朝的商業,等到這隆慶年間,也已經算是發達了。再疊加明朝非常特殊的存在,有兩個都城,造就了南北兩個中心。
在這樣的基礎上,書信的需求,其實是很高的。
南來北往客,有一個靠譜的聯絡親人的渠道,甚至還能幫送包裹之類,民間自然是非常歡迎的。
一時之間,很多人都期待著這個郵政衙門早點開始運作。
這個新設立的郵政衙門,以原有的驛站為依託,以官府提供的需求為基本業務,拓展各類商社的需求,再加普通民間的需求,在大明朝主要的大城之間,算是有足夠的基礎了。
當然,偏遠的州縣,業務量肯定不高,時效性方面肯定比其他地方要差。
在大部分人還在討論自己寄信方便與否的時候,李文貴這邊,已經在考慮另外一個事情了。
這一天,他抽空去了趟通州的書社編輯部。
如今負責書社的掌櫃是以前陳記茶館的劉掌櫃,一見李文貴被一群家丁簇擁著到來,意外之餘,頓時大喜,連忙派人去向陳景行稟告,一邊熱情招待之。
老的書社夥計,自然都認識這位大東家,也都歡喜地打招呼。而在李文貴去忙其他事情之後,很少來書社之後加入的夥計,就很少有認識李文貴。一看這個架勢之下,他們都是好奇。
只是看圍過去,主動和李文貴打招呼的這麼多人,他們就感覺,就算是陳大東家過來,大傢伙也不至於這麼熱情的。
於是,其他老夥計便主動提醒了:“你們不是一直唸叨財神麼,這位便是了,也是我們書社的大東家!”
話語間,滿滿地都是自豪。
李文貴的本名,還有他的筆名無名,基本上是很少人知道的,但是,財神的外號,卻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經過老夥計一介紹,可以說,整個書社的人都不幹活了,熱烈圍觀這位財神爺。
后街這邊的編輯部,也不知道誰喊了一聲,道:“財神來了,就在書社前園!”
這一聽之下,編輯部這邊就轟動了。
等到李文貴在劉掌櫃的陪同下過來時,徐渭和吳承恩兩人,已經帶領整個編輯部的人在院內恭候了,一見到李文貴進入院門,他們便一起向李文貴作揖行見師禮。
名義上,編輯部的人,不是李文貴的徒弟,就是他的徒弟代收徒,便都有師徒關係的。
李文貴笑著和他們打招呼,讓其他人都回去工作之後,單獨留下了徐渭和吳承恩兩人。
他的辦公室,依舊保留著的,幾個人坐下之後,李文貴便開門見山地對他們兩人說道:“今日過來,就是想給書社編輯部這邊多加一塊活。”
一聽他這個開場白,徐渭和吳承恩都有點好奇,當即坐直了上身,認真聽著。
劉掌櫃則在親自給他們泡茶,倒茶,同時也豎著耳朵聽著。
只聽李文貴先看向吳承恩說道:“編輯部原有的事情,就由你來總體負責。”
對於他的安排,不管是吳承恩,還是徐渭,都不可能反對。因此,吳承恩點點頭,當即答應一聲。
徐渭沒有說話,只是看著李文貴。他知道,恩師這麼安排,肯定不是因為他幹得不好,而是另外那個事情,估計要他去負責了。
果然,就見李文貴接著轉頭看向他說道:“朝廷已進行驛站革新,設立郵政衙門,我覺得,有個事情,該是可以做了,思來想去,覺得還是你合適來做這個事情。”
徐渭一聽,立刻表態道:“恩師有所命,學生定然全力以赴。”
李文貴聽到這話,心中很是滿意,當即對他說道:“朝廷不是有邸報,會分發各地,傳遞朝廷的重要訊息。我們就出一份類似的東西,不叫邸報,就叫報紙好了。”
“報紙的一部分,要包含朝堂上的訊息,人事變動,朝堂訊息,朝廷政策之類,和邸報類似;然後,再有其他內容,比如民生,娛樂,時政評論,以及各類有值得談論的話題等等。”
“總之,內容包羅永珍,只要是百姓感興趣的東西,都是可以刊印上去的,編輯完了之後,可以透過郵政系統發到各地書社進行印刷發行,就依託書社的分社進行售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