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到失必爾汗國的路程最起碼也是需要半年,沒有馬匹是不行的,這樣這個範圍就容易圈定了。
家中有馬,特別是有可供換乘馬匹的青年人,而且要懂得武藝,服從命令的,才能參加,這個規定下發之後,這才是穩定住了民心。
在嘉靖十九年的夏末,關外動員了七百名護衛隊員,五百江家軍還有兩千三百的年輕人,組成了遠征拓荒的隊伍。
第四百二十二章 在濟寧
峰在嘉靖十九年的二月離開了京城,他的搜尋人才之有什麼結果,華州那裡倒是傳來了訊息,吳光到了登州的工匠坊之後,就好像是進入了寶山一樣的欣喜若狂,每日裡面廢寢忘食的忙碌著。
對於華州的軍民匠坊來說,不管是從大明過來的匠戶,還是尼德蘭的那些工匠們,這些人的動手能力是有的,不過卻沒有什麼創新的思路。畢竟不能要求每個人都是發明家,所以江家軍的艦船槍炮雖然是精良,可是那些微弱的領先優勢卻都是江峰的點子。
可以說,目前最缺乏的就是吳光這種有頭腦有創新的人,吳光的想法如果具有可行性,就可以迅速的透過華州富有效率的工坊迅速的生產出來。
而且這個時代的學者和工匠並不像是現代那麼明晰,每個人都是涉獵頗多,吳光還是對很多其他的方面有些瞭解。
不過華州趙秀才給江峰的信箋裡面,卻不是什麼誇獎的話語,趙秀才在埋怨,吳光來到了華州之後,建樹不多,僅僅是對火繩槍的發火裝置有所改進,可是花費的銀兩卻好像是流水一般,實在是讓他心疼。
偏偏江峰在把吳光送到華州的時候,下了命令說是吳光若是在研究上面有什麼花銷,一概支應就是,趙秀才來這封信的意思就是能不能對吳光的花費有所約束,江峰看完信後,哈哈一笑,回信很是簡單:
“捨不得孩子打不著狼,銀子算得了什麼!”
過了正月十五之後,江峰帶著手下一路南下,走陸路到了濟寧府,濟寧府不管是江峰離開的時候,還是那場震驚朝廷的大亂,都沒有影響這個水陸樞紐的繁華,如今藉著工商繁盛,更加的了不得。
在山東有個北方最重要的港口林家港,很多貨物都是在濟寧卸貨之後,以這個地方作為中轉和儲存的基地,然後走到林家島出海。
江峰愈發的感覺這次的行程對自己來說,意義並不大,京師各個文人集萃的地方,他都是去聽過,也曾經借用三江商行資助士子的名義把讀書人們聚集在一起,自己則是在隔壁或者一旁觀察。
發現讀書人們一部分是暢談風花雪月,另一部分則是對目前的工商發達深惡痛絕,認為這是動搖天下根本的事情,換句話說,這些人也跟看不清天下的形勢,或者是無心去觀察天下,有錢的在享受,沒有錢的在鑽營。
再者,江峰畢竟是人數有限,靠著他自己的所見所聞,根本不可能接觸到更多更好的文人們,華州也不可能開榜招募,他沒有什麼名分,士子們根本不可能來投靠,再者真正出色的讀書人,普遍都是有一官半職,這種人那裡會到江峰下轄做官。
開始的時候確實是有些鬱悶,後來江峰倒也是想開了,既然招募不到人手,倒是不如細細的觀察一下大明朝,從前他是大明的將官,身在局中,現在他算是大明的外人,可以比較中立客觀的看這個龐然大物。
濟寧的繁華和京師不同,京師是天下的中樞,自有一種肅穆的氣派在其中,這濟寧純粹是因為交通和商業興盛起來的城市,整個城市中充滿了活力,還有那種奢靡繁華的氣氛。
山東鹽政,此時已經是號稱天下最有序,每年的進出帳目,上下核銷,運輸損耗,都是在各個省之中做的最為出色的一個。
戶部上下都是交口的稱讚,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山東的私鹽買賣同樣是天下間規模最大,獲利最多的。華州每年在這裡也會有不少的收入。因為當年江峰和黃平在這裡的時候,透過鉅額的金錢和強橫的武力理順了這裡的私鹽秩序。
這種有效的秩序並沒有因為江峰的離開而崩潰,而是繼續的執行了下去,林家在林家島還有六七百人,在山東最大的幾股馬匪山寨之中,大多數都是受到江家軍的遙控,畢竟劉家在山東還有自己的影響。
山東的各級衙門都對這種私鹽的秩序極為滿意,他們可以穩定的在其中收到他們應得的那一份銀子,不管是什麼事情,只要是做的有規矩,穩定了,就有很多利益相關的人會主動的維護他。
每年的年初,為首的幾家鹽商取得了鹽引之後,按照鹽引的數量,乘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