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好,因為話多了傷氣啊,嘴動心就動,每一句話出口之前,你必然要過一遍腦袋,這樣身心都會疲憊。所以古人講:淨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這些事情中第一就是淨口,其實淨口就是“守氣”,守住了自己的jīng氣神不失其流失。佛教要靜坐參禪,道家要清心寡yù,其實都是守護自己的jīng氣神三寶。
古人有句話:“創業難,守業更難!”,如果說打拳練武就是“創業”的話,那麼在生活中就要做到“守業”,練拳練出了jīng氣神,那麼在生活中我們就讓jīng氣神三寶少流失,我們的身體和開一家公司一樣,總是“盈餘”大於“消耗”,時間長了公司就有了豐富的利潤,我們也就有了一個萬金不換的好身體。
許多人練武不是不刻苦,但是他不懂得如何去生活,不懂得如何去愛惜,去保養自己這個萬金不換的身體,身體這家公司總是消耗大於盈利,功夫不會長進,身體也不會好起來,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形意拳“養戰”為道,功夫更多的要靠“養”,“調身、調息、調神”都是“養”,今天把這個道理毫無隱瞞的說出來與諸君共勉。
下面言歸正傳我們接著說三體式,右拳從身體的中線出拳,在檀中穴以上,在下顎以下這個部位“翻擰”鑽出,初學的時候,胳膊在保證“肘垂”的基礎上,儘量伸的長一點,在這個方面我受河北派形意的影響比較大,練拳不能全身的筋“揪、縮”在一起,尤其是初練,式子要舒展大方。
初學的三體的時候,你要當成新姑爺上門接受丈母孃的檢閱,要充分調動自己的jīng氣神,把自己的意念集中到打拳上來,要展示自己的身材和拳架。初練的時候,你就當你的丈母孃站在旁邊看你打拳站樁一樣,把握這個內心,很快就能找到站三體式的感覺。
接下來就是上步一劈,這個動作就是你的左拳,現在你的哦左拳應該在右胳膊的肘部內側,這時候兩拳同時翻轉同時左拳變成掌,左拳擦著自己的右手小臂,向前斜下方劈出,停留在身前與心口平的位置上。
於此同時,右拳也翻轉變掌,帶著“撕摞”的拳意,收回小腹前,落在肚臍下的位置,掌指向前方,扣在小腹之前。這時候左腳要向前開進一步,前腳豎直向前,左腿的膝蓋要有向前頂的力,在重心分配上,我喜歡前三後七。
在初練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在出左腿的時候,左腳不是向前邁步,而是向前趟步,人在走路的時候,腳掌總是在起伏,在練形意拳這個三體式的時候,這個腳是平直趟出去的。這是初學最容易忽略的地方,初學的時候,這個步子要稍微大一點,這個稍微大一點是個什麼標準呢?
稍微超過你平時走路的步距就可以了,一般人在平時走路的時候是不動胯的,你步距稍微大一點,就非動胯不可。胯一動練拳的目的就達到了。重心儘量壓在後腿上,屁股和腳後跟要儘量往一條線上靠,其實初學你是很難做到的,就算你的屁股和後腳跟成為一條直線,前腿的頂勁馬上就沒了。
這是因為你的胯沒有開啟造成的,站三體式初學最難的地方在這,按照我家的練法,右腿就是此刻的後腿,儘量不要外撇的過大,要內收,這個和現在許多的練法是不一樣的,到現在為止你其實已經打出了一個標準的左劈拳。
這個動作把持不動就是三體式了,把這個三體式當成一個樁站,初學的時候還需要你自己進行細微的調整。因為初學很難做到姿勢完全標準,這些細微的區域性調整很重要。首先你要調整腦袋的頂勁,頭向上一頂,肩膀自然會垂下來,把你的舌頭頂到上牙膛,要做到“舌頂齒扣”,在舌頭上頂的時候,你的牙齒要微微的咬住勁,這是密中之密。
這時候你的神意要微微的放在兩個手掌上,正好糾正兩個手掌的姿勢,前文曾經說過;“你冬天伸出雙手烤火的姿勢就是形意掌”就這麼簡單。在這個掌形中食指要微微的挑起來一點,這樣才能把手掌的虎口撐圓,大拇指與食指還有小指的三個指尖,組成了“心”字的三個點,“心”字下邊的彎鉤其實就是你手腕掌根的掌緣,在你的掌根附近有一塊突出的骨頭,這塊骨頭就叫做“小天星”。
你的手指撐得恰到好處,掌心的勞宮穴就有了反應。這是相輔相成的事情,沒有掌指的撐拔到位,就打不開勞宮穴。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情,在初學的身上,強調手指的撐拔就可以了,久而時習之神明自得也。三體式是個左劈拳的定勢,既然是劈那手掌劈出就要有一定的弧度,否則就成了推掌,在初學的時候,這個弧度儘量練的大些練的慢些,細細的體味這這其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