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部分

12月20日,袁世凱釋出祀天命令。這是過去歷代皇帝每年都要舉行的儀式。不久,祀孔典禮也恢復了。舉行典禮時的衣冠、祭服和儀式,幾乎是從前清全套複製過來的。卿、大夫爵位也一併恢復了。

祭天對於中國官僚來說,具有特殊意義。它表明統治者上承天心寬容以涵育萬民的地位。廢除祭天典禮的危險在於,萬一遇上荒年,老百姓一定會怪罪政府。因此,內務總長朱啟鈐告訴外國人:“祭祀並不能一定保證豐收,但無論如何,卻可以減輕政府的責任。”當統治者面對上天的時候,他是百姓的代表;而當他面對百姓的時候,卻成為上天的代表。這種特殊位置,使統治者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必承擔責任。

從另一個意義上看,祭天和祭孔所產生的氣氛,使人們懷念起在天子腳下的生活。在北京的外國人聽到了一些竊竊私語:“這件事意味著袁氏正在趨於僭取帝位。” 當袁世凱發現北方官僚士紳對恢復祭天祭孔坦然接受時,他要徹底復辟帝制的信心更足了。

每個到過北京的人都會覺得這裡的居民有一種保守傾向。他們對舊禮儀、舊文化、舊的生活方式特別偏愛。北京的深宅大院和紫禁城的基本結構大致相仿;幾乎所有的商店門口,都懸掛著古色古香的橫匾;人們玩古董成風,以經營古董字畫的琉璃廠終年生意興隆。北京人有一種莫名其妙的自大心理,處處想顯示與天子同住一城的榮幸。如果由於民國而使皇上登基、出巡、聖誕、祭祀這些盛大典禮不復再見,他們會覺得生活變得單調和寂寞難耐。

北京是前清遺老遺少麋集之地。由於溥儀遜帝仍然住在紫禁城裡,維持著一個小朝廷的形式,這給他們帶來了無限的希望。

一切從西方來的現代觀念,都讓他們寢席難安。1913年,在一群遺老的倡導下,以“尊孔讀經”為宗旨的孔社,在北京成立,各界名流100多人加入;不久,另一個以著名保皇領袖康有為為會長的孔道會,也在北京成立,兩百多名學者文人列名會籍。一時間,舊文化復興的聲浪甚囂塵上。同年的大成節,一班故老遺民在山東曲阜召開全國孔教大會,把一場“光復故物”的鬧劇,推向高潮。

◇歡◇迎◇訪◇問◇虹◇橋◇書◇吧◇BOOK。

第46節:大國的迷失(46)

尊孔讀經本身並沒有什麼不對,但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提出來,就有特定的含義。袁世凱提倡尊孔讀經,顯然是為了給這個政權尋找合法性的資源。

雖然袁世凱當上了民國政府的大總統,但在北京,幾乎沒有人相信這是長久的。尤其是當前清隆裕太后去世後,袁世凱下令全國下半旗誌哀,文武官員服喪27天,並在太和殿舉行國民哀悼大會。與此同時,早已停工的光緒陵墓也開始復工營建。

這年的冬天,這項在“共和國家”裡為皇帝大建陵墓的工程,終於完成。光緒和隆裕入土為安,各地的孤臣孽子,又復傾巢而出,前往拜祭。雖然大雪彌天,仍跪起丹墀之下,不敢忘敬,一派犬馬戀主之象。

前清的遺老遺少,不禁喜形於色,也許大總統很快就會“還政於清”了,甚至在紫禁城裡的遜帝溥儀,也抱著同樣的夢想。

1914年是北京的復辟年。2月3日,袁世凱下令停辦各地方自治會。2月28日,下令解散各省省議會。接著又恢復了三卿士大夫的官秩,並擬規復王侯五等,其理由是民國既是五族共和,其他四族都有王侯,漢族不能獨無。又設立清史館,擢用前清舊臣。一位前清遺老寫了篇《共和解》的文章,勸袁世凱把政權交還清室。袁世凱不僅沒有責備他,還請他到北京做參議。人們額手相慶,大清帝國就要東山再起了!袁世凱帝制自為,在官僚集團中喪失了道德基礎;南方罵他出賣共和,北方罵他出賣清室,他是被南方的護國軍和北方的前清遺民合力打倒的。“山雨欲來風滿樓”,是1915年全國形勢的真實寫照。

帝制運動的興衰,在國際上和日本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1914年日本對德國宣戰,旋即以武力攻佔青島。1915年1月18日,日本駐華公使打破國際慣例,向袁世凱直接面遞二十一條要求檔案(內容見本書第二章),並婉轉暗示:“若開誠交涉,則日本希望貴總統再高升一步。”

袁世凱一則以驚,一則以喜。外交部的官員主張屈從。梁士詒說:“這麼重大的事件,總得交涉交涉吧?”在袁授意之下,他在上海的御用喉舌《亞細亞報》,含含糊糊,披露了日本向中國提出蠻橫無理的要求,立即觸發全國反日浪潮。袁世凱即以此作為籌碼,經過一番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