恕�
這次內亂對太平天國的命運影響極大,內部不團結,使政權受到了極大的打擊。在這種情況下,洪秀全親自掌握了政權,他提拔重用有才幹的青年將領,重新建立領導核心。他任命後起的將領陳玉成、李秀成、李世賢、韋志俊和蒙得恩為前後左右中五軍主將,洪秀全自兼軍師。這樣,暫時填補了楊、韋死後和石達開出走後的領導空缺。陳玉成、李秀成、李世賢后來果然有所作為,成為太平天國後期的軍事支柱,取得了一些軍事上的勝利。
四、石達開兵敗大渡河
天京之變的風波結束以後,十一月底,石達開從湖北趕回天京,受到眾人的熱烈歡迎,洪秀全聽取大家的意見,封石達開為聖神電通軍主將翼王,總理軍政要事。然而,自從楊、韋事件後,洪秀全對石達開也有了戒心,他怕石達開力量強大了也步楊、韋的後塵,對自己構成威脅,再度形成專權挾制的被動局面,所以再也不敢相信異姓王,極力牽制並削弱石達開的力量,而讓洪家兄弟參與朝政,封自己的兩個哥哥為安王、福王,說是與翼王“共襄朝政”。無論什麼事情,安王、福王不點頭也行不通。而安王洪仁發和福王洪仁達兩兄弟,不學無術,只知作威作福,不知創業艱難。由他們參與軍政,每每誤了軍國大事。石達開忍無可忍,憤而去見天王,要向他陳說利害。可是洪秀全卻避而不見,並派人出來轉告他說:“天王萬歲有旨,達胞若有事,可與安福二王共商。”
於是石達開一氣之下,率領親信憤然離開天京,一去不回頭。他轉戰安徽、江西、浙江、湖南、廣西、湖北、雲南、貴州等省,雖然多次殲滅、擊潰過清王朝的軍隊,但沒有固定的根據地,四處飄蕩,站不住腳,部隊得不到休整與軍需品的補充。1861年,石達開部下慶吉元、朱衣點、彭大順等人又率親兵第一軍、第二軍離開石達開,返回天京。
這不僅削弱了石達開的兵力,也影響了義軍的情緒。石達開無奈,將剩餘的軍隊編為前、後、中、左、右五個軍,實際只有五萬人。石達開從四川石柱轉戰到雲南昭通,沿途又招收了一些人馬,隊伍發展到十幾萬人,但士兵素質太差,也混進一些散兵遊勇、土匪流寇。1863年二月,石達開考慮,昭通不是久留之地,想效仿孔明進駐四川休整備戰,再圖中原。他又知道,當時的四川總督是原長沙巡撫駱秉章,此人有勇有謀,要取四川,決不能硬拼。
於是,石達開派大將李復猷率兵三萬,由貴州入川,派前軍宰輔賴裕新率軍兩萬繞入寧遠府,想吸引駱秉章出來堵擊,從而牽制駱秉章;然後石達開親率七萬大軍出昭通越過金沙江,直入四川,並命其他二部隨時保持聯絡,務於五月二十日前會師合攻成都。
不料,賴裕新率領兩萬大軍入川,在中洲坎遇到駱秉章襲擊,全軍覆滅,賴裕新在激戰中身負重傷,壯烈犧牲。而李復猷的三萬大軍,一路不斷受到駱秉章大軍的堵截,連連失敗,前進無望,又與石達開聯絡不上,只好退師雲南。
這兩軍都已失敗,石達開絲毫不知,當石達開率軍到達四川寧遠府時,守城的清將正是駱秉章。石達開命令攻城,連攻連敗,傷亡慘重,毫無進展,而其他幾路清兵,也紛紛向寧遠府集結。石達開發現自己處於清兵的包圍之中,立即命令退兵。當隊伍退到猛虎崗時,又中了駱秉章的埋伏,糧食輜重損失過半。石達開命令將士選敵人薄弱處突圍,結果到了安順場,前面是波濤洶湧的大渡河,後面是氣勢洶洶的清兵,還不斷受到當地土司的襲擊,太平軍只剩下了六千人馬。
石達開想拼死一搏突圍,但給養有限,士兵又疲憊不堪,士氣低落,軍隊基本失去了戰鬥力。無論從戰鬥力、地理環境還是物質供應方面,對太平軍都極為不利,突圍根本沒有希望。在被困的日子裡,石達開的內心作著激烈的鬥爭。1863年六月六日,他以太平天國聖神電通軍主將的身份,給松林地總領王千戶寫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說:“我恭奉天命,親自統領大軍,輔佐聖主,恢復大廈,他日太平天國一定會統一天下,希望王總領以大局為重,認清形勢,早日休兵讓路。”
但王千戶並沒有被說動,石達開率領他的軍隊在艱苦的環境中堅持著,可時間一長,石達開自己的思想也動搖了,一度存於心底的消極情緒再次膨脹起來。他越來越感到,自己戎馬一生,馳騁天下,到頭來兩手空空,而且戰爭只會勞民傷財,甚至雞狗都跟著遭殃,不禁嘆道:“唉,天不遂人願,既然命裡註定,我又奈何!”
短短半個月,石達開像變了一個人。六月二十二日,他又給清朝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