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心裡是有主見的。
“好吧,先帶你去最高統帥部,其實那裡的將軍們你大多認識,第一方面軍是張老五,第二方面軍是段祺瑞。見個面就去看看福晉吧,說心裡話,你能找到這樣一個老婆不知道是你哪輩子修來的福氣。”
載濤的臉上浮現出了會心的笑容,楊小林接著說道:“你只能在這裡待一天,明天我們一起去山東。”
載濤一愣:“你也去?”
楊小林嗯了一聲:“是啊,我也去。這一次去給你看一樣新式武器,坦克!”
周同發來電報,有了德國技術人員的幫助,動力系統的改良非常的順利,他們製造出了一種最大功率三十的柴油發動機,裝在坦克上面之後可以讓坦克的速度達到每小時八公里,油箱容積六十升,可以讓坦克連續奔跑四個小時!
這雖然離那帶起滾滾煙塵的鐵流相去甚遠,卻真的已經達到了上戰場的要求。耗油量也有點高了,不過好在這個時代的柴油不是戰略物資,中國能買的到。
周同說他們只生產了五輛坦克,十輛裝甲車,經過在山東的實驗,裝上履帶的坦克完全有跨越戰壕的能力,現在他們正在研發實心輪胎,繼續改進動力系統,但是必須找個機會讓坦克在戰場上表現一下,然後根據戰場上反饋回來的情況,再改進,就能大規模的生產了。
資源已經得到了緩解,日本方面的計算是完全正確的,雙方的合作剛剛開始,日本一個月就能得到兩艘戰艦,中國方面周同說除了製造武器彈藥的原料已經不用發愁,在兩個月之後他們有批次生產坦克的能力,一個月生產二十輛,不是問題。
一九零七年八月十六日,北京城外的炮聲越來越猛,隨時時間的推移俄國人是越來越著急了,他們的攻勢一天比一天猛烈,但是中國人這個時候卻顯得不急不躁。
在這一天楊小林離開了北京前往山東去視察部隊,孫文先生在北京代表中國政府發表了宣告,想全世界闡述中國人的觀念,那就是他們將堅持不結盟,不干涉別國內政的外交原則。
也就是這一天,俄**隊的指揮官基伶斯基將軍發表了告北京所有外國人的通電,宣佈三天之後俄國將不再承認什麼非交戰區,俄軍的炮火將對所有的中國建築予以摧毀,他們給生活在北京的外國人三天時間,讓這些人馬上撤出北京,否則一切後果俄國方面概不負責。
基伶斯基說,俄國人將用最猛烈的炮火,在兩個月內讓北京城化為粉劑。不管這句話是不是吹牛,北京城裡面的一部分外國人確實開始撤離了,恐慌的情緒也在老百姓中間瀰漫開來。
這個時候中國的總理陳天華髮表對外講話,一方面他號召北京城的居民挖掘地道,以抵擋俄國人的炮擊。而另一方面,為了讓大家有勝利的信心,陳天華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將採取共和紀年法,一九零八年,被定為共和元年!(未完待續。。)
第三十四章 兩個戰場
現在是一九零七年八月,俄國人叫囂著要在兩個月之內讓北京城化為粉劑,但是陳天華卻把一九零八年定為共和元年,這中間傳達的是什麼樣的決心所有人都能清楚的感知到。
另外,共和國的內政發展也上了軌道,雖然北京面臨著戰爭,總理內閣也喊出了一切為了戰爭的口號,可是發展真的不能因為戰爭停下。這個道理陳天華在東北就知道,那個時候他們做出的計劃基本上沒有實現過,但是你必須不斷的制定計劃,告訴老百姓你打算往前走,你相信能走到前方。
還有就是一個像中國這麼大的國家,如果真的因為和俄國人的戰爭停止了發展,當真算是一個笑話吧。讓外國人看到中國在打仗的同時發展的也好,這才能顯示新中國的生命力。
打仗是楊小林的事情,發展就是陳天華的事情了。陳天華做出了三線發展的策略,以黃河為界限,黃河以北的地區全力支援北京戰場,人力,物力,財力,全部都向戰爭集中。在和俄國人的戰爭沒有結束之前,這裡除了農業和教育之外,其他的基礎設施的建設基本上都已經停下來了。
在黃河以南,長江以北的區域內,雖然傳統的民族經濟遭到了嚴重的打擊,英國人的封鎖讓那些民族資本家們苦不堪言,但是軍工業和重工業卻因為戰爭被拉動,特別是和日本人合作之後,採礦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給民族資本家們找到了一條出路。
陳天華對這裡的策略就是穩定,靠重工業和採礦業維持局面。力求把這個地域打造成軍工基地,支援戰爭的同時道路。醫院,學校,等一系列基礎設施的建設也將慢慢的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