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出身於平民,因科舉中表現出彩而引起柴紹的注意,待他投靠柴紹後,從此便平步青雲,現是門下省左諫議大夫,就機構而言,唐代進諫使命由門下省和中書省共擔。門下省設給事中四名及輔員若干,並設左諫議大夫四名,左散騎常侍四名。中書省則設右諫議大夫四名,右散騎常侍四名,都是挑皇帝毛病的角色。
清算開始了。
“趙卿家,有事請直言。”李二不動氣息地說。
趙言向李二行了一禮,語出驚人地說:“臣要彈劾皇上用人不當。”
李二的臉色變了變,不過很快就平和起來,臉上露出笑容道:“朕用何人不當?”
被魏黑子諫得多,李二對這些諫官都有點免疫,人非聖賢,孰能無錯?要做一代名君,想吃鹹魚就得忍得了渴,雖說心中有點不悅,但表面上,李二還是一副虛心受教的笑容。
趙言一本正經地說:“皇上對吏部尚書王哲偏頗,王尚書才薄而職高,權重而品微,身居要職,任人唯親,此乃我大唐的之蛀蟲。”
王哲的頭一下子炸了,他想到士族會給他好看,沒想到,這報應來得這麼快,最令他吃驚的是,那向他發炮的人,不是以清河崔氏為首計程車族,而是親皇親國戚的門下省趙大夫。
這是,聯手做掉自己的跡象?
不光王哲吃驚,就是李二還有朝堂上很多不知真相的官員,聞言譁聲四起,大吃一驚,這明著諫皇上李二。暗則把矛頭指向了吏部尚書王哲。
就在很多人不明所以之時,朝堂又一個聲音響了起來:“啟奏皇上,臣彈劾衛州刺史王中冀,在其位不謀其政,不僅貪贓枉法,還肆意揮霍無度,以至國庫流失,當地百姓,敢怒不敢言,此事己引起當地民憤。此事本應御史臺內議,但茲事體大,臣特向皇上彈劾。”
這次彈劾之人,是御史臺的御史中丞張實秋,士族出身。博學多才,機敏細心。雖說張氏在士族中只能算是中等。但他的名氣在士族中很大,這次“倒王”行動,也是崔尚點名他負責主攻。
諫官只是挑皇上的毛病,但是監察天下的官員的言行得失,那是御史臺做的事,此事趙言並不能越權。
在場之人終於明白。趙言向吏部尚書王哲開炮,只是一個序幕,為的就把太原王氏在衛州擔任刺史的王中冀牽出來,到時即使王哲替王氏子弟辯解。那也是包庇,到時說什麼都顯得蒼白無力,而站在前列的吏部尚書王哲,終於明白了士族對他的報復:把手中一塊大肥肉衛州割出去,而太原王氏辛苦培養起來的一名人才,也在這次打擊中倒下。
把一個子弟培養成能獨當一面的人才,這需要花費多少錢財精力,這個王中冀,是太原王氏重點培養物件,王哲在他身上花費了無敵的心血,但現在兩個勢力要把他扳倒,哪裡肯輕易善罷干休,雖說希望不大,但是還是站出來替族中子弟據理力爭。
“荒唐,古有舉賢不避親,衛州刺史王中冀,為人忠厚,勤政愛民,擔任衛州刺史其間,衛州各行各業,欣欣向榮,老百姓安居樂業,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何來怨言,大唐州府三百多個,論政績,衛州刺史排在前列,雖說王冀是是王氏的姻親,但事實就在這裡,王某以事論事,就他的品行來說,那絕對是誣陷,請皇上明察。”王哲一臉正色地說。
難怪那趙言突然轉變立場,現在他心裡明白,士族和柴府己達成了某項協議,而這協議的突成,犧牲的卻是太原王氏的利益,這讓他怎麼甘心?這是要把太原王氏往死路里逼啊。
李二臉色沒多大的變化,對他來說,一切都在他的意料之中,換作自己,一有機會,自然是馬上收拾叛徒,而這次報復,不僅對付衛州刺史,連吏部尚書王哲也拉上,這麼多人一起發動,不用說,以士族的謹慎,自然做好了萬全之策,可是,若是王哲也倒下,那麼,以後哪個士族還敢向自己靠攏呢。。。。。。。
“張愛卿,你彈劾的是一州之刺史,口說無憑,你手中可有證據?”
“有”張實秋拿出一個盒子奉在前面,大聲說:“皇上,有人知情,害怕王氏勢大,也怕有人報復,偷偷放在臣的府門面前,被下人撿到,轉交於我,當時臣還不敢相信,那麼有前途的的人,竟然自毀牆腳,派人偷偷去核實,發現並無虛言,所以馬上向皇上彈劾,請皇上明察。”
“來人,把證據呈上來。”李二吩咐一句,自有司禮太監把證據接下,呈給高高在上的李二。
站在前列的崔尚柴紹對視一眼,兩人都露出一絲不易覺察的微笑,然後又很有默契一樣把目光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