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0部分

分明是“漢奸兵”,每個人的額頭上都分明寫著“漢奸”兩個字。於是“都人驟遭兵,怨謗紛起,謂崇煥縱敵擁兵”,怨聲載道,皆指袁崇煥的不是。何況袁崇煥確有與敵和議的事實,使得“朝士因前通和議,誣其引敵脅和,將為城下之盟。”

風雨飄搖的大明舉國上下在猜忌袁軍,袁崇煥成為“君民共憤”的“替罪羊”,一下子陷於“人人喊打”的孤立無援之境。而此時滿人新鮮出爐了一個離間計,那位頗有政治手腕的滿清皇帝想到了《三國演義》中周瑜的“群英會蔣幹之計”,可四兩撥千斤借刀殺人,趁機除掉心頭大患袁崇煥。他抓住崇楨的兩個太監,叫幾個將軍隨便放出風聲說,袁崇煥和皇太極有“脅和”的密約。一般人見皇帝比登天難,太監不比別人,是皇帝身邊的人,最容易在耳邊吹風。

崇禎皇帝年少不更事但自負有餘,一聽到太監的耳邊風,“脅和”的證據確鑿,當場把袁崇煥打入牢獄。

二、身陷囹圄猶未悔

兵臨城下,遭遇強敵,堅守一方由於喪失自信,出現互殘現象,本身是一種生物界的現象,就像老鼠在緊急情況下會互噬,是可以解釋得通,畢竟人也是動物的一種高階形式。但是,如果一旦某人能頂住壓力,力挽狂瀾,扶大廈之將傾,抵擋住強敵,結果也就完全不一樣。這些場面並非沒有在袁崇煥手中出現過:

第一次寧遠大戰,清兵猛攻,眼見城破在即,百姓就大罵袁崇煥害人;清兵退後,便即大哭拜謝。

然而這一次的京師保衛戰由不得袁崇煥去孤注一擲。他被定性為“漢奸”後,不可能再帶兵作戰,以一戰取勝來澄清事實。以漢族為主的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恨男的當漢奸、怨女的被*,做了漢奸,不論以前立過多大功勞,殺一萬次也不為枉殺。

對於命運,幾經沉浮的袁崇煥也算豁達,一生坎坷,就像綁在井繩上的水桶,忽兒上忽兒下,上上下下何其多也,他自嘲為大明的“亡命之徒”。但這次變故實在唐突,讓他納悶百思不得其解。他想到先師熊廷弼“冤殺於西市,傳首於九邊”的命運。當時,熊廷弼的下獄蒙難後,袁崇煥就兔死狐悲、觸景生情、有感而發,作了一首悲哀的悼詞:

記得相逢一笑迎,親承指教夜談兵。

才兼文武無餘子,功到雄奇即罪名。

慷慨裂眥須欲動,模糊熱血面如生。

揹人痛極為私祭,灑淚深宵哭失聲。

太息弓藏狗又烹,狐悲兔死最關情。

家貧資罄身難贖,賄賂公行殺有名。

脫幘憤深檀道濟,爰書冤及魏元成。

備遭慘毒緣何事,想為登場善用兵。

明朝歷來不是一個善待忠臣的朝代,從朱元璋大殺有功臣始,中間有殺“保社稷以無虞”的于謙,眼前又有“功到雄奇即罪名”的先師熊廷弼的前例……一切歷歷在目,前車之鑑,後事之師,想到這些,他不由地有些後怕。“難道我要步熊老經略的後塵,最終被朝廷以‘莫須有’的罪名冤殺?難道我的命運竟然同岳飛和于謙相仿不成?”袁崇煥不禁捫心自問。可是,當今的聖上並非是南宋的懦弱昏君啊!他自覺督師薊遼以來上對皇上、下對朝廷都是赤膽忠心,問心無愧,但為何還要遭遇如此變故呢?他變得有些迷茫和彷徨……一向重視名節的他甚至希望能有一位精通五行八卦的算命先生出現在眼前為自己占卜一卦,預測一下自己屈死之後冤情能否被後世人*昭雪、恢復名譽,否則,總感到心有不甘、死而有憾……百年之冤,會不會有昭雪的一天?

當崇禎皇帝將袁崇煥打入死牢,偌大的一個朝廷能夠站出來為他說話的人,寥寥無幾。這個自稱是大明朝的“亡命之徒”終於要亡命於他效忠的主子。當然他再也沒有機會去兌現 “五年平遼”的方略。千里馳援北京,變成千裡奔喪——奔的卻是自己的喪。

一悲,壯志未酬身先死;二悲,功到奇雄即罪名!

三、自斷脊樑罪難咎

時勢造英雄:晚明這段非常的時勢,不僅造就了李自成式的亂世英雄,也造就了袁崇煥難得的將帥之才。在我看來,袁崇煥是英雄,人格中充滿著令人敬仰的元素。

他頗具膽識,審時度勢,深知大明國勢,雖提出“五年平遼”的方略以安求成心切的崇禎皇帝。但是作為補充,他還提出了“恢復之計,不外臣昔年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守為正著,戰為奇著,和為旁著”遼事應對方略。觀當時之勢,見識卓越,大明自萬曆十年起,國勢漸頹,加上天啟年間魏閹亂綱禍國,民生凋敝,農民軍